-01-:07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张瑾华通讯员马正心
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忆江南:湖山日历》登上了出版社年度的畅销书榜,这部加印数次的日历,一日一图,相片的主角都是西湖的山水,配有文字注解。
日历的编著者是宋乐天,一个在杭州居住了10年的女生。
左眼—取景器—西湖山水,三点连线,她以摄影的方式记录西湖:荷、柳、枫、石蒜、桂树、玉兰、花摊、莲市、香市、佛事、茶田、殿宇、人家…………
年起,乐天开始在网络上与网友分享她所发现的自然之美,也热衷于交流关于风土、物候的乐趣与经验,获得了许多同好和拥趸。
“怎么能拍得这么美……”这样的疑问和感叹,常见于网友给她的留言中。
这两年,乐天最初对植物的兴趣也逐渐延伸至人文:西湖的工作船员、天竺的僧人、茶农、短期交会的游客,他们都在她的取景器中显露出诚实本真的美。时间长了,山脚旁小卖部的阿姨会同她亲切地问候,她也指得出西湖边哪位环卫工人爱唱越剧。
四季更替十次,新年又至,她买了新的相机,要做新的尝试。年,她仍会停留在西湖边,观察、记录。
去年12月的其中两天,一晴一雨,记者与宋乐天分别在天竺山和西湖北面走了共8个小时。步行、观察、拍摄,这是她的日常工作,看似简单如游客的行动中,有哪些细节和特别,让她的照片被那么多网友、读者爱上?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又给了她怎么样的经验、体会?
年12月18日,10:00-15:00,晴
自然博物馆的馆员
走出灵隐公交站,虔诚的香客与自在的游客大部分径直朝灵隐寺方向去,一位着素衣的年轻师父却单独朝山门处向南分叉的路走。
简单的问候后,“去天竺吧。”她带着记者沿着那位师傅的去路走。
天竺是乐天来的最多的地方。有几年一直坚持每周一行的频率。常来,她记录下四季给这片净土带来的变化。比如小路旁的天竺茶园,一年间时间流动,她站在同一处揿下快门,作一种特别的记录和对照。
一路走,她一路聊着眼前的花木、虫鸟、建筑。声音轻,但充满亲切,几乎让人产生错觉:自己正身处自然的一处博物馆,而她是在这儿工作逾十年的一位馆员,对这些“馆藏”有一种漫长时间里沉淀出来的亲密和熟悉。
数千步路后,山脚的轰鸣和人声渐渐消去,话也少了。记者注意到,乐天在步行中,会像鸟类一样不断轻快地转动脑袋,一顿一顿地注视着身旁的事物。
外出拍照时这样观察,会不会看出来时就像取景器取景一样?
会的,她回答。仔细看她的双眼,右眼因为拍摄时无数次的眯起,比用来拍摄的左眼,多了几道细长的皱纹,它们像木匠手上的老茧一样,是她作为手工艺人的几枚“勋章”。
一路步行,乐天的左手总是习惯性地握着脖子上挂着的相机镜头。气势像剑客握着剑柄,或提琴家的琴弓与琴弦相倚。但沿路走着,却迟迟不见抬起相机后的剑光与琴声。
她自己这样回答:“十年下来,这些熟悉的地方,如果清楚不会比从前拍的更好,就不会拍了。”
十年来她也不断在进步,现在回望,笑称自己以前拍得多是“糖水照”,而现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