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秋分是中秋此岸彼岸二分时 [复制链接]

1#

秋分是”中秋“

“秋分”是八月中气,秋季到此日平分,所以秋分日也是“中秋”、秋之中的标志。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大节日“中秋节”就在秋分前后到来。年是置闰年,闰六月,所以今年中秋节要比平常年晚到。

秋分和春分是一年中白昼、黑夜等分的两个日子,处在一年中节气的转捩点。岁时在春分,此去阳盛阴衰、昼长夜短,白日一天长于一天;岁时到秋分,此后阴盛阳衰、昼短夜长,黑夜一天长于一天。《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说道:“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阳日损而随阴,阴日益而鸿。”

“二分日”天地阴阳调和

春分、秋分“二分日”,都是处在年中昼夜均、寒暑平的平衡点上;从地球上观察,就是太阳视运动路线(黄道)与天球赤道相交之时,太阳由北向南穿越天球赤道的交点就是“秋分点”,反之,由南向北运行时的交点就是“春分点”。

秋分、春分此二分日,在中国古文化中视为天地和合之最,避免刑罚,以免搅扰天地阴阳调和、而生物。《淮南子.氾论训》道:“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唐代的刑法,重视天地阴阳调和的精神,并且善法而实践,《通典.刑法八.宽恕》记载,唐太宗在位之初,制定:“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又见《唐律.卷三十》)。

春分秋分彼岸日

春分、秋分“二分日”别称“彼岸日”,来源于佛教。在佛教中讲,于彼岸期间--春分、秋分日,善行、恶行都会增大果报,劝告人要避免恶行,精进于善行。(日莲《彼岸抄》)

到现在民间仍多以“彼岸”称春分、秋分日,并在“春之彼岸”和“秋之彼岸”此二分日感谢先祖、扫墓祭拜。此外,有的修行者,将二分日前后为期七日的期间,视为修身行善的精进周。

“彼岸”,生死、永生的议题

太阳视行路线在春分、秋分日越天体赤道“彼岸”,而人间的“彼岸”有他界的含意。人离开此岸人间,死后去了“彼岸”那个世界,佛家则指人悟道到达净土彼岸。唐诗僧皎然怀故人诗吟:“脱身投彼岸,吊影念生涯。”(《早春书怀寄李少府仲宣》)。

佛家将有生有死的人间称为“此岸”,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称为“彼岸”: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在唐代初年,于今之河南省漯河市有“彼岸寺”盛名传遍全国,乃当时人崇拜的佛教圣地。可见从古至今,“彼岸”直指生命的核心--生死、永生的议题。

彼岸花阴阳两隔

“秋彼岸”的扫墓期间,常见火红或是素白的石蒜花盛开。石蒜花就是龙爪花,在日本叫“曼珠沙华”,源自梵文Majusaka,而它有个令人难忘的别名--“彼岸花”,因为它在“秋彼岸日”前后盛开。

石蒜叫“彼岸花”真的非常贴切。不仅它的盛开期在“秋彼岸日”,而且常见这种花群聚开在墓地。石蒜的花叶不两生的特性,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岸”与“彼岸”不相见的特征。“彼岸花”叶落花开、花尽叶生,花叶总是两不相见,恰恰似阴阳两界相隔,生死茫茫两不知。

常见曼珠沙华有红色赤团花、白色雪白花两种,赤团花一心火红,好像为故人送暖一般;雪白花洁净素白恰似忘情花、绝世而空宁。

秋分、春分循着天地和合之气而生、而成;此岸、彼岸,依着生死轮回的定律而住、而往。人生有生老病死之哀隔、成住坏灭之难超,鸿飞远逝,只留得雪泥鸿爪,瞬间消融无痕。脱此凡律有仙方妙法乎?历代多少帝王、名士和修行人追寻着登彼岸永生之道,千万年来得乘月几人归?

明代胡应麟诗中有语:“迷津航易度,彼岸筏难寻。”(《结夏西山诸佛刹效初盛体为排律十首其七》)诚然也!又非然也!人生迷深难自觉,解彼岸的迷津,更是难倒千秋万代人。

人间善、恶二分,而修持行善不仅止于二分日时。秋分之后,阳日损而随阴,故行善以练精神勿随阴日损。争分夺秒内省修持,修去后天的观念、执著,若白色彼岸花之归本真,彼岸不亦近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