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秋分,彼岸花开 [复制链接]

1#

/09/22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秋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白昼的时间逐渐缩短,连一向燥热的南方也开始由白露时节的薄暮微凉转向清风习习的秋高气爽,秋分节气悄然来临。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说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分,在这里指的其实是一种“均分为二”的平衡。秋分当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白日与黑夜等长,正所谓“昼夜均”。而且,秋分时节处于整个秋季的中分点,正是仲秋时分。

古人常言“平分秋色”,秋分作为一个季节的中间时刻,秉持着“承上启下平寒暑”的节气特性,故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秋有三候:

一侯,雷始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

三候,水始涸。

“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即是说秋分节气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节点。古人喜用“阴阳”论一年气候寒暑的转变,秋分来时,寒暑平,秋分以后,阳气衰退,阴气渐占上风。

二候蛰虫坯户,也是说秋分时节后,世间阴盛阳衰,寒意渐浓。由于气温不断下降,蛰居的虫子们纷纷用细泥将自己巢穴的洞口封小,用来抵御秋末冬初的寒气侵袭。

而三候水始涸,说的是步入仲秋,降水明显减少,空气不再如白露时节那般湿润,而是有了“秋风萧瑟,寒风如刀”的凛冽。自此之后,天气寒凉,夜幕拉长。

正是因为秋分当日昼夜平分,气候最是冷暖宜人,自古人们便把秋分唤作“二分日”之一,被看作是天地和合之最,阴阳调和之时。

《淮南子·泛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作为“阴阳调,而成物”的节气,秋分历来是重要的祭祀日。早在周代,《周礼》就有着“秋分夕月(拜月)”的记载。我们如今所熟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中秋节,实际上便是由古时候秋分当天的“祭月节”发展而来,于北宋时期被正式定为拜月节日。

祭月节当天,民间人家都会在庭院中立起小桌,摆上瓜果祭品和印着月宫蟾兔的月饼,沐浴更衣,红烛高燃,烧香拜月,祭祀月神,祈求家宅安宁,圆满福佑。

《祭月节》杜堇(明)

无独有偶,秋分节气的祭祀活动,并不是中国的专属。秋分作为“二分日”之一,在与我们隔海相望的邻国日本,是一个有着浓厚佛教氛围的祭祀节日——“秋彼岸日”,也被称作“秋之彼岸”。

由于日本民间一般会在秋分当天扫墓祭拜,感谢先祖,“彼岸日”也被认为是日本的清明节。寺院则会在“彼岸日”的前后七天举行名为“彼岸会”的祭佛活动,不少僧众将这段时间视为其修身、行善的精进周,在这期间刻苦修行。

说到彼岸,难免论及生死。盛开于秋分时节,常摇曳于缓坡园林的曼珠沙华,因其叶落花开,花谢叶生,花叶不两生的特性,恰似人间阴阳相隔永无法再见,且花期临近“秋彼岸日”而被称作“彼岸花”。一如曼珠沙华被世间人赋予的含义,大众普遍认为生为此岸,死为彼岸。

然而,“彼岸花”在佛经中却是表征吉祥的天界之花,《妙法莲华经》云:“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经中所讲的天界之花曼殊沙华,正是“彼岸花”曼珠沙华。

同样的,佛教对于“此岸”、“彼岸”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大智度论》:“栰是八正道,手足勤渡是精进。此岸是世间,彼岸是涅槃,度者漏尽阿罗汉。”生死境界,均为此岸,业力、烦恼、执念等是两岸间的中流,而彼岸则是不生不灭的涅槃。

在《大智度论》的这句话中,要想从此岸到达彼岸,需以八正道为渡过苦海的栰,以精进修行驱使栰,从而断尽世间一切烦恼、执念,到达彼岸,成就圆满寂静之涅槃。其中,八正道也被叫做“八支圣道”,指的是达到涅槃的八种方法,也是引领修行人到达涅槃岸的栰。

然而,正如明朝诗人胡应麟所言,“迷津航易度,彼岸筏难寻”,行八正道,断除执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修行是恒久的事,有栰的引领,也需要手足勤渡,常行精进,不必焦虑自己进步微小,勿困于执念。

*叶落尽,硕果满挂枝头,当此时节,与其悲秋之萧瑟,不如更行精进,去感受收获的喜悦。挑个宜人明朗的周末外出走走,秋菊璀璨,桂花香甜,曼珠沙华火红明亮,行于其中,放下执念纷扰,发愿众生安乐,清净修行,只觉清朗欢喜。

南普陀寺弘法部弘媒中心·出品

文字|陈晴柔

图片|王紫馨姚文海网络图片

编辑|陈晴柔

南普陀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