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此岸播种,彼岸花开 [复制链接]

1#

教育的此岸播撒什么样的种子?彼岸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

对教育意义多年的追寻和对生命价值不断的拷问,使我深刻地明白:教育之教,在于文化的传承;教育之育,在于生命的丰盈。好学校应该是学习乐园、书香校园、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传承、生命的丰盈和精神的发育,就个人而言,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就教育而言,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成长史。人,一旦有了思想,就有了俯瞰问题的全景视角,就有了洞悉现象背后本质的理性精神,就有了坚守信仰的情怀和担当。阅读,是打造学校教育精神底色最具固本清源的活动。没有阅读存量和增量的生命个体,不会有生命的厚度与灵*的温度;没有阅读习惯的民族,不会有让全世界叹服的民族精神的高度。阅读,是生命个体的相互映照,是不同肤色种族的交流通道。

让一个人的生命,拥有整个民族历史的精神血脉和先哲贤达的生命体悟,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阅读中外美文,诵读中华诗文经典,汲取文化养分,充实自己,温暖心灵,启迪智慧,对丰厚生活、丰富精神、丰盈生命至关重要。

我们传承诗文,就是在传承文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类发展史上有诸多精神丰碑,而要真切地仰望、解读、达到或超越,阅读和思考是最佳途径。华夏文明孕育了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留下了灿若星斗的诗词曲赋。其中蕴含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丰富而厚重,广博且精深。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养育人类,是人类智慧之果,精神之花。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精神,最好的载体就是诗文名篇。诗文经典,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华夏民族的过往,是*皮肤黑眼睛的群体的智慧结晶,是一个伟大而坚贞的民族对生命的礼赞!这些经典,读之字字珠玑,诵之金声玉振。借助经典,可以构建认知框架,丰富学识涵养,充盈精神世界,最终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追寻诗文,就是在追寻远方。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从《诗经》走来,历经秦汉的风雨,魏晋的烟云,唐宋的天空,明清的故事,现当代的变迁;历经“楚辞”、“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正始之音”、“盛唐气象”,诗以中华文明的特定形式使之具有独具特色的魅力和价值,成为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食粮。在日积月累的高声诵读中,浸润书香、涵养人文、激励生命、诗化品格、飞扬心灵,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心灵之花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释放出浓醇的人性芬芳。

我们品味诗文,就是在感悟生命。中华经典中最有价值的当属诗词。她以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体悟,对生活的执著与热爱,对社会的洞察和思考,柔韧地在热爱生活的中华儿女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诗词,以一种更自由奔放、更自省自觉、更自我拷问的形态使我们相信生活的美好,沉思生命的内涵,感受存在,思慕远方。无论是清风明月夜,还是斜阳草树下,与经典对话,我们就活在经典承载的精神世界的前世今生里,伴随着时代的起起伏伏,经历了无数个云卷云舒,潮起潮落;无数个晨钟暮鼓,花开花谢。

我们传诵诗文,就是在涵养情怀。我们的来处是我们民族血脉里最富有表现力的乐观、善良、坚强、勇敢而又不舍进取的民族精神的传承。我们的去处是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沿着中华民族的执著和信仰,顺着圣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坚定地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也是生生不息的,更是有担当有情怀的。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人文底蕴、理性精神、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谈不上“受到良好的教育。”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沙始到金。我校语文学科组的同仁们,追寻生命和教育的真情、真景与真谛,探寻人文教育的来处和去处,如琢如磨,如切如磋。他们呕心沥血,精心编纂的校本教材《万虑潮生》,以经典的解读和传承为己任,以思辨和审美为终极追求,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语文教育和人文底蕴的深刻感悟和认知。在一次语文学科教研活动中,我曾要求语文学科教师应答:我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这既是他们编写此书的一个动因,也是邀我做序难以推脱的缘由。我本才疏学浅,写下这些文字,实属班门弄斧,脸红汗潮,愧疚不已!

我们更多地是处于一个科技信息时代,而非思想和精神的时代。技术进步和媒介创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娱乐化、商业化潮流下,功利、浮躁的氛围下,很难找到恰当的通道和方式来凸显并提升阅读的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文化价值。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坚信阅读的力量,把阅读养成一种习惯;我们更应当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具有浓厚阅读兴趣、纯净阅读德性、沉浸式阅读习惯和深度阅读技巧的阅读者。

无论如何,我们就一起在此岸虔诚地播撒种子,远远静待彼岸花开!

是为序。

注:本文是为阅读悦美校本教材做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