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电30岁化学副研究员写小说10余本出版 [复制链接]

1#

-06-:31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程振伟记者马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吴梦瑶,到现在都很震惊。这学期初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名为《新世界的猫》的短篇小说集,小说里充满了各种荒诞奇异的故事,有物理学家用理论公式表达爱情的奇妙,有因为想要永生而陷入无尽长梦的恐怖,有在古镇邂逅神秘小姐姐后的相思。

意犹未尽的吴梦瑶,想更多了解作者,但一看作者简介,瞬间惊呆了——“傅力,化学博士,杭电教师?!这不是我的科研指导老师傅老师吗?不对啊,傅老师,不是搞科研的吗?怎么写起小说了?”

她并没有没有搞错。“一个沉迷于实验的科研工作者,同时又喜欢写小说,出版人文社科书籍,是不是反差有些太大?”杭电材环学院材料系副研究员傅力老师也常常这么问自己。这个89年生的大男孩,名下已经有《新世界的猫》《十七年蝉》《菌物志》《十三月的旅行》《澳大利亚简史》《不可不知的日本史》等近10本公开出版书籍,这些书大部分都能在高校图书馆借到,借阅量也不错。

面对反差如此之大的傅老师,吴梦瑶好奇感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把傅老师写的所有书都借来了。“这些书的内容跨度很大,有青春长篇小说,有怪异短篇集,有通俗国别史,也有轻松科普文。读下来发现,那句‘有趣的灵*,万里挑一’,说的不就是傅老师嘛!”

做实验与写小说相得益彰

记者在杭电6教一间实验室里找到傅力时,他正在带学生做白酒分析实验。他戴着小圆眼镜,看起来很文气,讲起话来轻声细语,乍一看确实像人文研究者。然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个年轻人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已小有成就,目前已经发表SCI期刊论文30多篇。

“跟傅老师做了有一段时间的实验,对他的科研能力很佩服。但是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协调好做科学研究与搞人文创作之间关系的能力。要知道,普通人文工作者,写这么多不同类型的书也是很不容易的啊。”吴梦瑶感叹道。

“做科学研究需要创新,不同的人,会有自己的独门绝学。而我搞研究的灵感,很多都来自自己的人文阅读与创作体验。”傅力举例说。小时候喜欢读小说,很喜欢安妮宝贝的《彼岸花》,后来在自己的创作中也时不时的将这种植物写入场景中。

来到杭电后,没两个月,他就在生活区看到了成片的彼岸花,遂决定利用基于二维材料的电化学技术对这种美丽植物的系统发生学地位进行研究。“原本这种植物仅在我的文学创作中拥有一席之地,而如今我将厘清它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精准观察与浪漫想象兼而有之,这给予我无比的幸福感。”

在文艺作品中,作者往往把彼岸花分为两种,一种是红色的,叫做曼珠沙华,代表死亡前兆和地狱召唤,曼陀罗华则为白色,代表绝望的爱情、天堂来信和无尽的思念,这些是文学的语言。“在科学研究中,我了解到曼珠沙华和曼陀罗华是石蒜属下两个不同的种,除了红色和白色,彼岸花由于种间自然杂交非常频繁,还有着粉色、紫色、*色、蓝色等不同的种类。而我的研究工作,就是给它们写下一本家谱,搞清楚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而这些又是科学的语言。文学与科学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描述,在我的眼里都是美的。”

傅力主笔的《菌物志》,是一本讲述食用菇、病原体、抗生素等真菌如何与人类共生的科普作品。它语言诙谐生动、内容深入浅出,颇受市场好评,还入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推荐图书。在这本书中,一个文学功底颇深的科研工作者的优势充分凸显。

在《菌物志》关于真菌繁殖的一章中,傅力写道:饱暖思淫欲,和人类一样,当我们吃饱喝足之后就要开始叮叮当当造菌宝宝了。说到这里还真是有点儿羞羞的。不过比人类奇特的是,我们真菌大家族的繁衍除了通过有性生殖,还可以无性生殖。所以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兄弟奉行“单身主义”,“单身狗”在我们那边可不是什么怂包的代名词。我们的宝宝叫做孢子,不要当成包子哦。

“科研工作者,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那就太了不得了。我在读这一段时,想着傅老师认真做实验时的模样,谁知道他的内心潜藏着近乎顽童的趣味呢。说实话,同样的内容,在专业人士笔下,很可能就是单调的‘真菌的繁殖方式,包含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但是从科普角度来说,这样的传播效果恐怕会打折。”吴梦瑶说。

好奇+观察=发现

跟傅力聊创作与科研时,记者注意到,他说的最多的词是“好玩”。被记者调侃是“被做实验耽误的小说家”时,他经过一番思考,认真的说,“对我来说,白天拿试管做实验,夜里敲键盘写小说,都是好奇、想象、创新、发现之旅。”

谈起自己的成长,傅力说他从小时候就很喜欢养小动物,养过猫、鱼、乌龟和各种昆虫。“夏天的蝉鸣并不是炎热和聒噪的代名词,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种鲜嫩的绿色。蝉一生的绝大多数时光都生活在泥土中,但在最后一个夏天,它会用自己的前腿挖开泥土,在地上钻出一个小洞,然后爬到一根树干上开始脱壳。当它脱去这层壳之后,就会达到蝉生颜值的巅峰,全身上下鲜翠欲滴,犹如一块剔透的绿玉。慢慢的,它的翅膀开始硬化,鲜翠的身体开始变成墨绿色,这时它才成为了一只我们所熟知的蝉。”

童年时远超一般孩子的好奇心和静气的性格,让傅力获得了超过自身年龄的观察能力。虽然说在高中时未必成绩有多么优秀,但是好奇心和观察力让他终身受益。20岁时写的青春小说《十七年蝉》中,有这么一段:雪如期而至。我是被雪飘落的沉默吵醒的。坐在窗边一直看雪到天明,窗外的雪一点点亮起来,世界已经近乎全白,一种让人心安的白。“这样的文字,只有用心观察感受而且享受其中才能体会。其实,这种善于观察的眼睛,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很重要,在科学研究中更能大显身手。”傅力的同事邬迪华这样说。

“我是做电化学分析研究的,一般的科研主题无非是检测各种药物、污染物以及生化指标。有一天,出于好奇,我对瓶装的白酒进行了检测,惊奇地发现到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指纹,不同的白酒也有着自己属于自己的电化学指纹,这使得在实地对酒水饮料进行快速真伪检测成为了可能,”傅力对记者说,做科学研究,旺盛的好奇心与细致的观察力,正是创新开拓、开启重大发现的钥匙。

“我小时候养成的对世间万物都好奇和长期观察小动物的习惯,和后来文学创作形成的极致细节处理能力,为我现在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多灵感和工具。写小说虽是副业,但与我的科学研究相得益彰,试管与小说可以兼得,这样的生活很酷。”且看豆瓣网友对斑斑(傅力笔名)的留言——有趣的灵*,总让人大开眼界。

不得了,化学家要抢小说家的饭碗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