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恒忠
矮寨坡有个叫得很响的广告词,“矮寨不矮,时代标高”。其实,矮寨坡原本就有一个自带光环的名字:天门山。
我坚信每一条路都是神圣庄严的,那些曾经走过和不曾走过的石板路,每一块石板的背后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这个人,这件事,这条路,历史翻阅到今天,依然感天动地!
——题记
下篇:穿越“夯索”
“轨者路”就在那个被苗民称之为“夯索”(意为棕树峡谷)的地方。年国道矮寨盘山公路修成之后,种种原因,走“轨者路”的人就少了。但是,还是有人记得她:
1、《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后记有这样一段文字:“石建中、石美群、陈和俊、麻树兰于一九八二年八月至一九八三年二月,先后到湘西吉首、花垣、凤凰、保靖、古丈、泸溪、沅陵六县一市的二十一个公社、八十余个苗寨……攀越了道光年间石文魁捐修款开凿的悬崖路。”这是石启贵的后人、家人走过;
2、年CCTV-4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来湘西采风,剧组成员由当时的矮寨镇文化站站长施云生和几个群众当向导,在“夯索”路的上下两端采拍了一些镜头,当年播出一个节目叫“高峡问道”,简明扼要介绍了一点“夯索”路和石文魁的情况。
毫无疑问,“夯索”路是石文魁近百项公益活动中的标志性工程,风险最大,造价最高,重要性最大,影响性最为广泛与深远。
缅怀一个人的最好方式,是唱他爱唱的歌,走他走过的路,看他看过的风景!
——题记
向往走这条路很久了!
就好像是约定了那个想见的人,早早醒了就等天明,想着这条路可能的模样,半是激动,半是紧张。
今天是我们第二次尝试走“夯索”。第一次是去年(年)底,我们从岩板桥试探下行,在不远的一危险处折回。
今天一行五人:龙佩林教授开车,兼技术指导;施云生向导,龙骏峰文字记录,吴文炼摄影。预定目标是:拍几张照片就返回。
车停山脚下,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大概就是被乾州厅志号称为“天门山”的神秘路段。因为只有在这个地方看对面两壁的山峦,你才能够理解为什么矮寨坡被称之为天门山?因为这是湘西的一道特立独行的、若即若离之门!那么,乾州八景之一的“天门叠玉”也在这附近吗?这是矮寨坡的一个谜。
今天,我们心无旁骛,走“夯索”。
“夯索”,是苗语“棕树峡谷”的意思。“夯索”路,由芷耳寨苗千总石文魁发起修建,邀约轨者苗守备石有能,石有能负责土工,石文魁负责石工,“施工时,石匠坐在箩筐内,用粗绳吊下悬崖凿石,岩匠凿得一箩碎石,石文魁就奖赏一勺铜钱。”施工全程丈,于道光八年(年)八月完工,在岩板桥路口边立有“新建轨者道路序”碑,今不存。幸有抄碑人石琅斋,碑文被收入《花垣县志》和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
我们兵分三路,上上下下,左顾右盼,绕了小圈绕大圈,走在前面的云生和佩林都没能找到路的入口。
后来云生站在田坎上,一抬手,坚称数年前陪同中央四台记者拍“高峡问道”来过,说路就在那两棵杉树边。于是佩林、云生、骏峰在前,他们拨开山竹,脚踏竹芒,躬身前行,各朝一处去探路。最后还是年轻的骏峰,手执一柄锈砍刀,披荆斩棘,硬生生开出一条道来。不久,我们听到了他的召唤:“路在这里!”
这是一段土路,如今是一片山竹林,发现两个竖立的石块,是“立碑为界”的界碑。看样子只有林子的主人和砍竹子、扯竹笋、挖竹鼠的人来过,还有立信号塔的人走过,否则路早就走不通了,毕竟,这是一条荒弃了近百年的古道。虽说年矮寨坡国道公路通车,但“夯索”仍然是百姓上下矮寨坡的主要通道,因这条道路宽约一米五,可行马,可抬轿。当年石文魁娶了一名凤凰鸭堡寨女子,一定就是抬着轿从这条路走过。
“夯索”古道的彻底废弃是解放前夕的事。因土匪猖獗,在“夯索”路的最险要处常常发生命案(只要有人一推,就掉下悬崖),按照民国时期“命案三、四里”的属地管理法则,周边的村寨大户人家必受其累,劳民伤财。于是“夯索”出口的岩板桥大户人家就叫人把最危险的路段给毁了。如今空手通过“夯索”古道还是十分危险的。
估计是采药人也没来过,沿路是一丛丛叶兰、小杆子、石蒜、地蛋、三百棒,还有正在开花的淫洋藿,等等。
沿途,我们看到了疑是碑文记载的“中有石屋可息”的石壁,尽管有点失望(也许另有他处)。到一小溪处,应该就是“有清泉可濯可饮”处。走在前面的佩林和云生惊呼“没路了!”“没路了!”而后,经过仔细察看,还是在小溪的中间找到遗存的石台阶,还在溪边的岩石上找到石匠凿开的石眼。我们在这里合影,可遗憾的是,照片上无从显示这个地方的奇险、壮观,还有那种被遗弃的破败与沧桑。
此处翻过山腰,路很好走,大家纷纷感叹:“大块大块的石头”“至少有一米五宽”“这里工程大””这个地方要合影”“慢点啊,这里要小心,”惊呼声,感叹声、招呼声此落彼起。又发现路旁有数处石洞、石眼,大家说这就是当年石匠吊绳索坐在箩筐里凿石头的有力证据。
云生说,“夯索”山脚下现称三角岩,过去也曾这条通道有个村庄,叫“德补啰揭”,苗语意思是“坡脚下街”或“坡脚的下街。”繁华时有长住务农的、有挑夫、抬划杆的,有开店供餐饮做小营生的。后在百年前的一场瘟疫,只活着走出来两个人。
无独有偶,“夯索”出口处的吉首德夯镇幸福村的岩板桥(苗语名“板努”,“雀儿坪”的意思),也曾经有一个同样功能的小地名:“五荣格”,全由龙姓苗族营生,后来都搬迁龙山去了。七十年代,岩板桥的龙昌生一行从吉首送货到龙山物质局下货,遇见两个龙姓的会计、出纳,听说龙是岩板桥的,就问有没有“五荣格”?问路边有没有一棵大樟树?龙说有的。那二人说我们也是岩板桥的,那就是兄弟了。于是热情款待了龙昌生一行四个车八个人。
走着走着,我们中没有人说要回走,也没有人想回头。在最险要处,一面原生石壁上还残存着一方脆弱的(快碎断了)可供攀援的石眼,“夯索”路的上段也确实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棕树……
这样的一种缘分,一份执着,加上一点好的运气,我们顺利完成了一条古道的穿越。大家一路说笑、拍照,各人心中自然升腾起一种铭记历史、告慰古人的欢愉。
这是石文魁为我们留下的一道风景,是留给湘西的!
今天湘西通高铁,人们欢呼雀跃。我一高兴,忽然想起了这个人、这条路……
.12.6星期一晴于吉首大学
(全文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若需转载本站原创授权文章,请后台邮箱申请。
封面湘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