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炒武夷岩茶小CASE,中国第一炒,了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老专家 http://m.39.net/pf/bdfyy/zjdy/

▲年8月18日,在长春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的花魁,标价万元的天价君子兰(图/图虫创意)

时代不同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市场中特定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炒作事件时,还是可以参考长春“君子兰泡沫事件”中的诸多规律。

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关不羽

近日,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再曝“天价武夷岩茶”,栏目记者不仅走访了各大茶商,更是深入武夷岩茶的“三涧两坑”中调查武夷岩茶的天价茶“牛栏坑肉桂”,市面上的“牛肉”50克就被卖到一万元,一斤就是10万元的价格,这样的价格在整个茶叶市场堪比天价,贵到离谱。

更离谱的是“九龙窠母树大红袍”甚至被卖到万元一斤(也可能是有价无市),这个价格在武夷山市区可以买到十套房子左右了。

其实,岩茶是茶界被炒高的后起之秀,此前已经有多种名茶被炒过了。

年普洱茶暴涨,最高潮时茶饼出厂价一年涨了2.8倍,终端价格涨10倍以上也很普遍。这股热潮起伏数年而不绝,年后又开始针对一些品种、产区定向“炒”,不足克的茶饼身价十几万。

普洱之外还有龙井、安吉白茶、福建白茶、安溪铁观音等等,都被市场追捧、大幅涨价。每次类似的消息出炉都会引起社会舆论的热议,质疑市场的调节能力。

其实,这些都是小CASE了。真正的“中国第一炒”,老一代也许还能依稀回忆起来,年轻人可能闻所未闻。这一炒,炒进了经济学和商学的中外著作中,与17世纪荷兰发生的“郁金香泡沫事件”齐名,堪称世界级炒作案例。

这么高段位,了解一下?那就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长春“君子兰泡沫事件”。

当年炒到什么程度?年均收入六七百元的时代,一盆花卖到十几万、几十万元。价格高还在其次,更惊人的是,全民参与、各界热捧,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是君子兰的身影。相形之下,近年来茶叶市场里折腾的那点事,只能算是小池塘里的浪花了。

源起

君子兰原产南非,石蒜科君子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寿命长达几十年,花期长达30天以上,且株型挺拔,属于赏花赏叶俱佳的优秀观赏植物。君子兰的栽培需要一定技术,但是并不特别困难,可以形成较大的种植规模,而且可以通过杂交、变异获得新的园艺品种。

君子兰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很短,却颇有传奇色彩。君子兰最初输入的是日本,“君子兰”这一优雅的别名也是日本植物学家赋予的。年,君子兰被赠送给伪满宫廷,成为“皇室”珍品,平民百姓难得一见。伪满覆灭后,流入民间,在长春市形成了爱好者群体。据说君子兰著名的基础园艺品种“大胜利”就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由花匠张师傅命名的。

君子兰和郁金香一样,都有成为投资品的潜力。传奇色彩的异国风情——郁金香原产中国天山,经土耳其帝国传入欧洲。较高的观赏性,有一定珍稀度但不妨碍商品化的规模种植,可期待的变异性以乃至盆栽植物的株型。因此,君子兰得以在年后续写郁金香的传奇。

▲君子兰(图/图虫创意)

自从20世纪30年代君子兰传入后就在长春扎下根了,种植的风气没有断过。但是在“文革”中受到了冲击,年发生了所谓“八大君子兰特务案”,红卫兵把君子兰品种名和种植者挂钩,硬是污蔑其为特务代号,冤杀无辜。因此,花卉种植也转入“地下”,交易则几乎绝迹。

上世纪70年代末,*治狂热退却,君子兰的种植和小规模交易迅速恢复,从零散的、不正规的市场逐步形成规模。年左右价格已经开始走高,一盆好花的价格可以是长春人工资的几倍到十几倍。

热潮

年,君子兰交易正式进入官方视野。该年春节期间,民间君子兰爱好者在官方支持下,举办了“抢救国宝大熊猫君子兰义展”,参观人数达到了2万余人,义展门票收入多元,送到北京受到了农业部副部长的接见。这一事件对后来事态发展影响很大。

同年,长春市出台君子兰“限价令”,规定一盆君子兰售价不得超过元。这一举措耐人寻味,价格管制在当时的计划经济背景下是正常之举,纳入价格管制体系即表示了对君子兰交易合法性的认可。元的*府限价等于默许了君子兰的正常市场价格。

▲长春市城乡规划展览馆,被称作“城市之花”(图/图虫创意)

很快,*府的态度又从许可升级到鼓励。年,长春市领导提出了“窗台经济”,号召市民家家户户养三五盆君子兰,启动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运动式推进。

高潮出现在年。该年10月11日,长春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四次常务委员会,在听取了市领导的报告之后,通过了一项专门决议案,决定将君子兰命名为长春市花,并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宣传,积极指导,普及君子兰的养植。

紧接着,高层的对接与支持不期而至。11月1日,中国花卉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一个月后的12月4日,《长春君子兰周报》创刊发行,头版头条就引用一位领导的一句话:大力发展花卉事业。

高层信息明确,地方*府的热情更为高涨。12月20日,长春市*府又颁布了一项有关君子兰交易的新的法令,明确地提出要放开价格,取消限价的规定,无论成龄君子兰或小苗,一律实行买卖双方自行议价。

就这样,*府对君子兰交易的态度完成了“许可-鼓励-大力提倡”的三级跳。从上到下,长春君子兰成为了经济界的闪亮新星,不仅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经济希望,甚至被提高到出口创汇的高度。

这是因为日本访问学者对长春君子兰的品种丰富、品质优良高度赞扬,引起了日本业界的兴趣,提出了参加下次君子兰花展的要求。当时,出口创汇是国家最为重视、高度鼓励的经济事业。形势发展到这步,君子兰热潮势不可挡。

巅峰

长春市的君子兰区域经济急速升温,开启全民参与模式。

地方企业纷纷把君子兰产业作为正式的副业发展。长春机械厂号召职工走君子兰致富道路,全厂多名职工家家开养;长春洗衣机厂投资数十万元,在办公楼顶上盖了平方米空中温室。新兴企业在*府扶植下迅速出现,短短几十天,长春出现十大公司和40家花木商店。

*府机关也不甘落后,不仅办公场所大量种植、鼓励甚至要求工作人员在家养殖,也有机关投入百万巨资建温室。连见惯风雨、老成持重的离休干部也把全部离休金的0元为本钱,再向亲家借贷0元,投进了君子兰市场了。

▲智能温室里的君子兰(图/图虫创意)

市民的热情更为高涨,长春工商部门当时统计,每天走进长春各君子兰市场的高达40万人次,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这还不包括走街串巷无证经营的人。至今还有老年市民回忆当时在商店直接用君子兰换商品的奇异景观。

整个社会都在沸腾。而由此引发的治安问题也令人瞩目,所谓“君子兰四大血案”触目惊心,其中有一桩弟弟为抢劫兄长家的两盆兰花杀害嫂子的惨剧尤为著名。

长春的区域经济热点迅速扩散到东三省乃至全国。年之前君子兰最高的成交价单价就是由哈尔滨客户创造的,其以14万元收购长春王姓种花大户的一盆君子兰,轰动一时。几万、几千元的交易价格则俯拾皆是。交易市场里,南腔北调的客户络绎不绝,路途遥远的广东、上海都不缺席。有走进来的,也有走出去的。最高潮时长春市有多人去全国各地搞君子兰展,来回都坐飞机,风光无限。

更壮观的是,君子兰热远远超出了花卉种植产业,各行各业都在蹭君子兰的热度。电视台节目片头用了君子兰;香烟、肥皂、服装、家具等等商品,都打上君子兰的图案或字眼。连文娱、艺术这样不沾边的领域也没错过君子兰热潮。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为君子兰一展歌喉;画家范曾为君子兰作画;作家万忆萱为君子兰赋诗;书法家启功为君子兰题字;大师侯宝林为君子兰说相声……

用今天流行的“风口上的猪”、“现象级事件”,都远远不能描述当时的狂热景观。

跌落

年的君子兰市场满载了长春人的梦想。至今市场交易的亲历者还能回忆起“东头买苗西头卖”好赚钱、赚快钱的好时光,还有什么比*府高度鼓励、全社会支持的君子兰事业更有希望呢?

但是,戏剧性的转折不期而至。

年6月1日、7日、13日,吉林一省级报刊头版刊发了《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再谈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不能靠挖国家墙脚来哄抬君子兰花价》三篇社评,高密度且精准的打击。

年6月10日,更高级别的《人民日报》也传出不祥之音,在二版显要位置刊发《“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长春?》,文中将“君子兰交易”称为“虚业”,并提出“四化建设要我们多干实事”。

宣传打压的同时,*府态度也急转直下。年6月1日,长春市*府发布了《关于君子兰商场管理的弥补规定》,这个弥补规定尽管依然提出发展君子兰产业,却禁止了君子兰的公款买卖、公务员、*员等“公家人”参与交易,并且重新征收君子兰交易税——其后一度加重到交易额的60%。

图/图虫创意

如此强势弹压,市场交易直接跌入冰点。再后就是全面查处,甚至有人为此坐牢。除了极少数人此前抽身而退,收获第一桶金外,绝大多数人的君子兰之路都是*粱一梦,归于泡影。长春的君子兰产业也随之沉寂多年。

根源

至今回顾君子兰泡沫事件,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释。

将这一事件归咎于市场机制,显然是偏颇的。这一事件虽然名义上发生在市场中,真正的推动力却是市场之外的地方*府。以年*府限价元为界,此前的君子兰价格上涨属于市场自发行为,这种价格快速攀升源于“文革”干扰引发的供给不足,价格达到奢侈品水平并不奇怪。年至年官方迅速加码的高层次、高密度推动,才大幅提高了市场对君子兰的投资回报预期,迅速形成了热点。

所谓“窗口经济”就意味着百万级的需求,更不用说想象空间几近无限的出口需求预期,源于官方的需求信息在今天的市场中也很少受到质疑,何况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由此产生的价格泡沫化就成了应有之义,虚假的供需关系总是导致错误的价格,表面上的疯狂有着合理的驱动。

因此,追根溯源,这是一个披着市场外衣的行*指令性经济事件,运动式进场,运动式离场,所谓市场只是运动开展的物理空间罢了,市场机制并非主导因素。

而形成这一事件的深层次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由*府大规模赤字引起的通货膨胀。和所有大规模的经济事件一样,君子兰泡沫事件背后必有货币因素发挥作用。

图/图虫创意

宏观角度分析,年至年我国两年财*赤字都达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

而东三省当时的GDP占比全国15%,是仅次于三大直辖市的经济重镇,重工业发达。而且,东北地区城市化率将近50%,远超全国20%出头的平均水平,中心城市的经济比重奇高。比如年吉林GDP为亿元,其中78亿元出自长春。

综合上述因素,在大通胀背景下,可以得出结论,东三省是当时中国的货币集中地区之一,而东三省的货币又高度集中于长春这样的中心城市。通胀引发的剧烈价格波动引发事件在此时此地发生,并非偶然。

微观角度看也能印证这一推测,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双轨制下的资源配置机制还是大量基建上马的实际需求,东三省的重工业产品都是热门紧俏的。

无论*府部门还是工厂企业都很容易得到计划外资金,形成后来所谓的“小金库”。而个人也能从这种状态下分润,形成额外收入——当时流行的“切口”如“研究研究(谐音烟酒)”、“积压不积压(谐音鸡鸭)”等或始于东北,或在东北流行。

这两部分构成了难以统计的“热钱”,很可能在君子兰泡沫事件中成为货币支撑——显然,长春机械厂等企业迅速投入君子兰产业的巨额资金不可能是计划内资金。而且,亲历者的回忆都指出当时市场交易是以现金为主,并没有像“郁金香泡沫”中区区几个盾的小钱换取成百上千倍期货“白条”的虚价现象,可见君子兰交易者的现金储备之充沛。

因此,改革开放初期消费和投资渠道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长春在上世纪80年开始形成的君子兰价格快速上涨,可以说是合乎逻辑的货币现象。

▲长春农博会室内植物展区内的花卉园艺区(图/图虫创意)

而年到年上半年君子兰泡沫快速形成期,恰恰是这轮通胀对居民收入与储蓄影响最显著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八四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指出,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6.1%。而且,该年度各项工资收入相关数据的增幅均在百分之十几到二十,意味着通胀仍在加剧。

因此,临近年下半年,*策导向“变脸”,迅速从鼓励投资、消费快速转向严厉的限制和收缩,是必然选择。

“君子兰王国”的覆灭,也就无足为奇了。

谜团

不过,这一事件的最大谜团是:到底君子兰泡沫事件的交易规模有多大?官方统计每年万元,但这个根据缴税总额统计的数字,显然远低于实际,连参考价值都不大。

按照年长春工商部门统计,每天走进长春各君子兰市场的高达40万人次推算,交易涉及的资金规模肯定达到亿元量级。至于场外交易、个人、企业投入君子兰生产的巨额投资更无从统计,只能说“长春君子兰泡沫事件”体量巨大到难以想象。

而年长春市*府对君子兰交易各方的后续查处、追补、罚没等措施涉及的金额与事件涉及的交易规模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也没有完整统计的公开信息。这些措施实质是把事件中挤来出的“灰色”资金回收到*府财*,回笼资金以缓解通胀压力,这对事件参与者而言也是莫大的讽刺吧。

长春“君子兰泡沫事件”看似荒诞不经,却也意味深长。大通胀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反复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泡沫产生、破灭、资金回笼的操作模式。

无论是紧随君子兰之后的海南房地产泡沫,还是后来的股市风云,模式与君子兰事件并无不同,只是压通胀的筹码标的换了一下而已。而后来不断出现的产业*策、行业过热、*府以税收、限价、限制交易等的调控手段,在这一事件中均有戏份。

▲郁金香(图/图虫创意)

纵观整个君子兰泡沫事件的历程可知,其与“郁金香泡沫事件”形同实异:郁金香事件源于荷兰底层自发的投资空想,以期货虚价推高了郁金香的名义价格,没有真正的货币支撑,实际交易量微乎其微。官方从未鼓励事件发生,甚至没有参与善后。而君子兰泡沫事件的急起急落与官方*策息息相关,大量资金进场运作,远比“郁金香泡沫事件”惊心动魄。

终局

那么,长春“君子兰泡沫事件”是否和郁金香事件一样,迅速平复后波澜不惊呢?表面上看正是如此,东三省的经济形势并未受到事件影响,辉煌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大潮,从此经济转衰、大量人口出走。

最值得欣慰的是,长春的君子兰产业也只是短暂地进入休眠期,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复苏。

年长春市的君子兰产业规模达到了30亿元,种植量4亿株,从业人员超过20万。君子兰展、君子兰节依旧红火。市场上的高价君子如年兰展上的0万元天价兰,除却宣传噱头外,还是按照其授粉、育种的收入推算的价值体现,并无实际交易,也就无需担心过热。

“立似美人扇,散如凤开屏”,美丽的君子兰,正绽放在属于它的市场中。

启示

时代不同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市场中特定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炒作事件时,还是可以参考君子兰天价事件中的诸多规律。

首先是剧烈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无论利益驱动的源头是何方,只要这一炒作基于大规模现金流动的真实交易,那么必有通胀因素在起作用。市场价格波动是敏感的风向标,而不是被指责的对象。

与此同时,要充分意识到,*府干预市场时,总是伴随着价格扭曲的隐患,却未必能抑制通胀。恰恰相反,无论*府管理层初衷如何,*府干预市场时总是偏向加大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不是有效抑制通胀。

因此,积极要求*府干预市场,绝非良策。最好的办法是听之任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