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刊年2月诗歌选评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在哪家医院治疗比较好呢         https://m-mip.39.net/nk/mipso_7513605.html
医院订阅哦

端详

梁小斌

在那忘我耕耘

被我虔诚地摆放田埂上的

那只黑色陶罐

陶罐内含

稀粥如影

南瓜方正如印

还有荷叶

摆放几把*豆

喂养亲爱的耕牛

我和耕牛共同商定

泥腿蹚过水田数遍之后

就可享用

各自的早餐

只要早餐在那里

我和耕牛看上去是在犁田向前

我心里明白

都在围着广阔天地打转

田埂上的那只黑色陶罐,终于

悬挂出一根黑豆角

像活着一样在风中飘摇

那只黑豆角

形状鲜亮

滋味很鲜

但广阔天地的生存原则是:

先劳动

后吃饭

是那忘我耕耘的岁月

将我锤炼

从此我变成一位

端详着咸味

就能喝下稀饭的人

吴投文:

梁小斌有一句名言:“我的身躯只是诗歌一行。”为诗歌活着,对他来说并非虚言。就像这首《端详》,大概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幅春耕图,诗中所包含的哲理思索实际上具有丰富的层面,既可以看作是关联生活的,也可以看作是关联创作的,或者混而有之,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这就是生活的复杂性,诗人从中发现的却是诗,是用一首诗把生活提纯,或者是用一首诗覆盖生活的混沌。

端详是一种热忱的态度,对诗人来说,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忱。诗中的意象黑色陶罐、耕牛、稀粥、南瓜、*豆、黑豆角等,都是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却都散发出温煦的气息。这些事物并不孤立,而是围绕着“耕耘”这个同心圆,部署在恰当的位置上。此诗的命意聚焦于耕耘,诗中对耕耘也有一些细节性的呈现,包括耕耘的场景和人与牛的亲密关系,都在诗人的笔下显得历历在目,然而诗人的着眼点并非耕耘本身,而是表达对生命与生活的某种寄托。诗中的哲理意味是从细节与场景中渗透出来的,而不是特别地指出来的。诗人有感而发,却又言在意外,他并没有把一首诗写实写满,而是虚实结合,满而未满。这就是诗人对生活的热忱,在诗中留有余地,诗人在空白处隐身,静观默察。

梁小斌追求“带有咸味的诗歌”。他在一个访谈中说:“文学的最抽象的表达、最精炼的表达,就像大海里面的水全部蒸馏掉了,留下的盐就是哲学。”对照此诗最后的几句,“是那忘我耕耘的岁月/将我锤炼/从此我变成一位//端详着咸味/就能喝下稀饭的人”,可以进一步印证梁小斌的写作追求。

李建春:

一种食物的滋味,是产生于特定情景的;特定情景中的滋味,又能够超越时空。滋味不仅是味蕾与食物相遇,更是心灵、身体以食物为媒介实实在在地进入历史。年写出成名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老诗人梁小斌,竟然从滋味中找到了开启中国、进入安顿之居所的钥匙。《端详》这首诗如题,该是在“看”他在乡间劳作吃的东西。语感澄明、豁达,时空苍茫细节鲜明。第一节的前三行,是跨过烟云般的空白的语法。“在那忘我耕耘”,后有省略;“被我虔诚地摆放田埂上的/那只黑色陶罐”,不免让人想到美国诗人史蒂文斯的田纳西的坛子,可见亦是语言重整世界。“陶罐内含/稀粥如影/南瓜方正如印”,贫乏年代的食物,竟如此庄严。粥“影”(可见其稀)中的南瓜片,正方如印!“忘我耕耘”“广阔天地”作为时代背景音回旋着。给耕牛喂*豆是对耕牛的最高特遇,当知。“我和耕牛共同商定”,如此亲和吗,抑或是岁月的感恩?“只要早餐在那里/我和耕牛看上去是在犁田向前/我心里明白/都在围着广阔天地打转”,意境沉缅,语义丰富。一根黑豆角居然像旗子从黑色陶罐中悬挂出来,飘摇。因此回顾了下“广阔天地的生存法则”。“端详着咸味/就能喝下稀饭的人”,是什么人,望梅止渴的人吗,抑或是早年的贫乏、晚年的枯竭反而成为丰富?

因为爱情

代薇

所谓爱情

开始即巅峰

之后便是自由落体

无可挽回的

垂直撞击

恋人间的相互伤害

比相爱还要深

这悲剧的消音过程

像水表

计算着每一滴水

潘维:

对生命的感悟,爱情与美,这就是代薇经常写的主题,显然她不是在追求本质之外的新意,她只是寻找自己的言说,对不可言说部分的言说就是她的诗。她的诗是简单的、瞬间的、清晰的。这首《因为爱情》,实际上是用形象对抽象的爱情进行释义,这种写法其实不那么现代,但我读代薇的诗总会有那么一丝丝的触动,在我的感觉体系里,她的诗里蕴含着一种她特有的“肉体的时间”,并且充满了人性,非常多的人性。

院子

育邦

荒芜的院子里

某种秩序得到继续发展

青葙、榔榆与红花石蒜的形态

被建立起来

在漫长的葬礼上

我们尊重羞怯

——垂下眼睑

稻谷在细雨中颤动

我们蹲坐在门槛上

说起又一个秋天

哦,我们仅属于矿石

在空山里,在暮色中

分泌出黑色的笑声

没有任何秘密

俯身于尘埃

臧棣:

像《院子》这样的诗,大约只能是技艺出色的当代诗人才可以写得出来。类型上,它可以归入感怀诗,但又是最难写的那一类感怀诗。诗的主题触及了对人生际遇和生命情境的省察。人如何把握自身的处境,并从中涵养出一种人生的态度,是悬浮在这首诗周围的审美潜意识。所以,某种意义上,“态度”是诗人要捕捉的一只和主题有关的蝴蝶。整首诗的风格偏于轻逸。卡尔维诺的确提到过“轻逸”,但东方的审美体悟里的“轻逸”及其现代转化,恐怕仍处于一种“荒芜”的状态。而且我可以保证,本诗中,风格层面上的“轻逸”和深藏在这首诗的文本骨髓里的“深切”是成反比的。尤其难得的是,对人生际遇的感怀,深切到这一步,常见的感怀诗的想象力惯性难免会滑向“伤感”。但在此诗中,诗人采用的目光却接近晚年的叶芝的“冷眼”:“向生死投下冷冷的一瞥,骑士啊,继续向前”。不过,诗人育邦在面对“荒芜的院子”时,投下的“冷眼”却包含着一种独具韵味的含混;一方面,它带有“黑色的笑声”,另一方面,它又显得得体而温情:对“羞怯”的尊重。“尊重羞怯”,本质上,是对我们惯于朝向直面人生的生命态度的一种强力的“修正”。曾经辉煌过的“院子”,最终归于“荒芜”,这是一种衰落,但也是内含在世界之中的“某种秩序”的一种自我清洁的法则;所以诗的结尾才会落脚在“没有任何秘密/俯身于尘埃”。乍一看,有点悲观,但其实,“没有任何秘密”恰恰是一种公开的秘密。这首诗的结构感也堪称是一流的。强力横截的画面,安顿得干净利索,没有过度的铺陈。隐喻的幅度摇摆得犹如幽灵,但又清晰可感。“漫长的葬礼”,很像是“熵”的一个道具。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这是一种关于结尾的诗歌,正如杰出的弗兰克﹒克默德谈论过,我们最好的智慧大约都和人如何结尾有关。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很多人羡慕的一个起点,但真正值得羡慕的是,你可以想象,人是从尘埃中走出的。

沉默记

中海

雨季如此漫长,除了霉变的*昏

剩余的,都可曝晒灵*账本

*昏是个混合体,在沉默中

割裂开来。暗影俯下身

看见泥土活着,它在讲史

给植物听。叶子摇摆

雨水滴下,像个回音

它们在说些什么?泥土正被掏空

慢慢消解长夜,植物沉默

暗藏火焰。它的发泄方式取自人类

——在蝉鸣中听寂静之声

这是当年的一个片断

现在泥土在建筑物之下

人声鼎沸,它仍讲它的历史

倾听者是雨水,它渗入故事深处

听啊听,直到*昏被打断

它们同时站立起来,身披沉默

外套,素不相识似的

各自走向路灯的尽头

刘波:

我们可以尝试将这首诗看作一帧影像记录,诗人用长镜头拍下了雨季沉默的场景,绵密,幽暗,时空意识在此转化成了回忆的等待。诗人有足够的耐心描绘他所看到的风景,并从中领悟出诗如何在这样的风景里生成。对于沉默的书写,他越过了那些表象的画面,从各种移情中寻觅到了来自声音、动作和遥远处的精神交流。虽然是无言的,但这种沉默也是潜在的对话。在雨季,暗影和*昏的对话,泥土和植物的对话,建筑和历史的对话,都体现为沉默的一种方式。唯有诗人在替这些无声的对话作记录,记录下它们的微妙、丰沛与秘密困惑。

也许只有梅雨季节才会让人对时空变幻有着超现实主义般的感受,漫长的等待好像溢出了时间的维度,这时,沉默替代了“视觉的发现”,难道是诗人不愿说出?灵*账本的浮现是特定时刻的一种认知装置,*昏作为时间的变体被诗人重新定义成了“混合体”,足够复杂,它的落实也就是分裂的开始。接下来,一连串的拟人动作让暗影、泥土、植物和雨水都生动起来了,它们的互动,看似对沉默的反抗,实则是某种对话的延伸。泥土对植物的滋养需要时间的沉淀——消解长夜,而植物反过来倾听泥土反抗的声音,这种抑制又显得异常清晰。当诗人告知“这是当年的一个片断”时,对历史的重新打捞正是要呼应此时雨季*昏的晦暗,它属于自然的伦理。沉默并不意味着时空的完结,它恰恰可能是一次变形的开端,所有的回忆都在沉默的表象中有了自己的归宿——从*昏到黑夜的过渡,时间没有停止,而“路灯的尽头”看似空间的边界,实际上,诗人就此建构的是这场*昏风景之旅背后的沉默诗学。它的美在于其潜隐的反思性,那些幽灵般的场景呈现,契合于灵动的修辞,诗人完成的是具有仪式感的诗性再造。

哑境

徐晓

数日没有开口说话,嘴巴已然丧失了

表露心迹的功能

只是机械地咀嚼、吞咽、叹气、咳嗽

时而生出伤口,疼痛,愈合

放弃一些无用的尝试

长久地闲置着。喉咙中偶尔的响动

令我感觉陌生和害怕

它要抵达何处?可有让人听见的必要?

每天我仍旧从人群中穿过,但不再张嘴

每天这个世界仍旧延续着它昨日的沸腾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运转

只有我按了暂停键

只是徒然地听着、看着

拖着这具累赘的肉身,妄图

将一个又一个黑洞洞的白日坐穿

安琪: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自我隔绝于人群中的人转动不停的心理运行。全诗第一句紧扣题目,数日没有开口说话,请注意,数日,口在一个人身上,要不要开全凭自己,显然这不开,是作者的有意。或觉得没有开口的必要,或因为找不到可以开口的对象。总之,不开口已有数日。倘若你也曾有过一人独处的时光,你就会发觉长久的沉默会带来茫然和抑郁,空气仿佛凝滞了一般让人窒息。更何况本诗中不开口的时间长达数日。往下读我们明了作者的不开口乃有意为之,她只是给自己按了暂停键,她依旧每天在人群中行走。她像在观察周遭,又好似自暴自弃。我们应该承认生活中是有这样的时刻,突然失去了参与世界、建构世界的激昂,活得迷迷糊糊,把每个白天当成黑夜。但这只是生命中的某个时段,多愁多思、莫名其妙的时段,过了这个时段就好了。人一生情绪的起伏,犹如潮涨潮落,对诗人而言,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记忆、值得书写。如果你也曾经历过生命中的哑境,你就能在对这首诗的阅读中获得共鸣并给予同情之理解。如果没有,那么祝福你一直活得那般清醒、那般勇往直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