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记忆八月半的饼,国庆节的彩门 [复制链接]

1#
为白癜风患者解除病痛         http://m.39.net/disease/a_6113726.html

点击上面蓝字“品茗”
  今年,八月半和国庆节巧相逢,忽然想到小时候过节的事来了。


  曾经,秋天里就巴望着两个节:盼八月半能早点到来,能小饱口福;盼迎国庆节,能大饱眼福。


  过八月半,吃糖饼,小饱口福。


  过八月半,最忙碌的是家庭主妇们。


  四五十年前,能吃到从茶食店里买来的月饼是奢侈,是享受。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家是没那个口福品尝的。


  那就只好让家庭主妇们忙了。她们要在过节的当天准备饭菜,还要炕饼。


  不能也不敢早做准备啊。准备得早了,家里人口多,尤其是小孩子多,好吃的东西在家里能放得住吗?那就只能在八月半当天准备一切好吃的吃物东西。


  八月半的一大早,我母亲就要到烧饼店去买一只烧饼的生剂子回来,做酵头,发面。顺便到小菜场称二斤韭菜回来做馅心。吃过中饭,妈妈就开始忙碌着了。将韭菜洗好切碎,用盐码一下,挤掉水,加些虾皮子,这是咸的馅。


  过节,讲究的是甜蜜,不能不准备些糖饼的馅。芝麻笋、红糖,一起调和成糖饼馅,也有买不到芝麻,做不了芝麻笋的时候,那就直接将红糖作为馅心包到饼里去,也是糖饼。


  炕饼开始前,已经将两种口味的饼包好了:甜饼是圆的,咸饼包成椭圆形的。炕饼的时候,锅上并不刷油,只是在饼坯子的两面多沾些薄面。这个方法,我记得,这些年,自己在做饼的时候还在用这样的方法,不油,更香。


  咸的韭菜馅的饼会先炕,好让等在一边正在淌口水的小伢子们先吃个把辣辣馋。糖饼是不能先做的,没那么多的糖和芝麻笋啊。而且,糖饼,是八月半晚上的主角。糖饼要做得一个比一个的大,为的是,晚上赏月的时候,能摞起一个饼塔来。


  条件好一些的人家,还要做几个糯米面饼,那肯定是甜的馅。做糯米面的饼是不说“炕”,而说“薄”的——薄几个粘饼。那是要稍微多用些油才好吃的。因此,人口多、条件稍差的人家就不一定舍得“薄”了。


  我们老家小镇人的八月半,晚饭是要比平常的晚饭讲究一些的。但大多还是喝粥,就饼,吃些个韭菜饼。


  晚饭后,搬一张小桌子到外面,将新做的饼摆上,再摆上几个水果,主要就是梨子。赏月。


  有口福的话,会在赏月之后,再弄个糖饼吃吃。甜啊!


  迎国庆,搭彩门,大饱眼福。


  在我能够记得的年代,家乡小镇上国庆前夕最隆重的一件事便是搭彩门了。这是各个稍微有一些规模的单位必定要做的。


  彩门的规格和样式,却是视单位的大小而定的。像我们家门医院,就是属于小一些的单位,国庆的前一天,医院的职工们先用当地盛产的芦苇扎成把子,在单位门前弯成一个拱形,用松枝、纸花插在上面,那个时候是没有人用鲜花的,就用彩色的皱纹纸做成各式的花朵,用细铁丝铰在那门上;大一些的单位则会用木料或是竹子先搭一个方的门楼子,然后在直的或是横的竹子外面再缚上一层芦苇,目的也就是好让松枝和花朵固定到上面去。最讲究的,还要在彩门上挂上彩灯,晚上更好看。


  此外,这些大的单位,还会在彩门上制作一副喜庆的对联,在墙上刷上标语。


  无论是拱形的,还是方的门楼子,都无一例外要在门楣上贴上“欢度国庆”的字样。小镇上多有一些书法的大家,比如当时唐熙唐四爷,就在当时的小镇上留下了太多的墨宝。


  各个彩门上的书法风格不一,但肯定不是像现在的电脑制作千篇一律的。还会有些单位在街道上制作一道彩门,就像旧时的牌坊一般的。到了晚上,那些彩门上的各式彩灯会亮起来,五颜六色,实在是好看。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并不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的,不像现在电用得多了,城市都已经被光给污染了。那时,在县城小镇,到了晚上天空是暗的,街道也不亮。而到了国庆期间,有了彩门和彩门上的彩灯,就给小镇的街道增添了太多的亮色了。


  记忆中,我对彩门上的花和灯倒不是太有什么兴趣,而只是对那上面的松枝松叶有兴趣,喜欢那清香的味道,这可能与我自小就嗅觉比较好有一定的关系的。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过,味道是很难记忆的,可他对地坛中的那味道,还记忆犹新。我相信这话。至今,只要说到“彩门”这两个字,我马上就会忆起松叶的清香了。


  那个时候的国庆节,除了彩门能让人大饱眼福之外,家家户户,尤其是沿街的人家,会在国庆的时候挂国旗,会在墙上贴上标语,毛笔书写在大红的纸上,或是彩色的纸上,端正地横贴着的是大幅的,小幅的、彩纸写的一般是斜着贴的。这就给平时单调的小街添了许多的彩色。

 相关文章:

八月半,再来话月说圆

茑萝:墨西哥来的移民,很中国特别古典的名字

石蒜:不是所有的石蒜都能称之为“彼岸花”

识花故事目录

长按下图中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