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语闻成都川西草木物候记23彼岸花开处暑秋 [复制链接]

1#

□孙海文/图

《早秋曲江感怀》

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彼岸花

处暑以前,川西之地热浪不减,秋老虎持续发威,不断刷新高温。跌宕起伏的天气反常又多变,暴雨、山洪和泥石流更是在川西多地肆虐。让人心烦意乱的暴虐炎夏似乎不愿离去,总是要在处暑之前拼命疯狂一把。

哪怕有再多的不甘,处暑过后,这一年最后的狂乱夏日终于一去不返,处暑即为“出暑”,《群芳谱》说:“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有炎热离开暑气至此而止之意。秋天终于来了,喜欢秋天的陆游说:“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白居易也有诗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处暑过后,天气便会日渐凉爽,袅袅凉风中,荷塘里舒展的荷叶之间,摇曳的已是一个个饱满的莲蓬头,川西草木物候正式进入了冉冉秋光之中。

彼岸花其实是寻常的石蒜

又到了彼岸花像火一样燃烧盛放的季节。彼岸花开,总能成为装点秋日的靓丽风景。这种石蒜科石蒜属的球根花卉,原产我国和日本,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如今在全国各地栽培极为广泛。

彼岸花花叶不同生,花期时,顶生的伞形花序上绽放出数朵鲜红色的花,花朵颜色鲜红艳丽,每一朵花都有着如蜘蛛腿一样狭长的花瓣(花被片)并向外翻卷,花朵中的雄蕊及花柱远远的向外伸出,当它们成片开放时,极为绚烂而凄美。

彼岸花

除了“彼岸花”,相对于略显平淡的中文植物名石蒜,被秋光中小清新的文艺风吹拂过的人还喜称它为“曼珠沙华”。曼珠沙华名字出自梵语“摩诃曼珠沙华”,原义为“天上之花”,《法华经》中说,曼珠沙华是天上开的花,见此花者,恶自去除。更有人相传,此花开于*泉,是*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为它赋予了“花开彼岸,缘定生死”的各种传奇故事。

只是佛经中并未明言曼珠沙华这传奇之花的植物真身,而是和曼陀罗华一样,是抽象的天界之花。可见,曼珠沙华和石蒜实在是没有啥直接联系,这种原生于中国南方的植物,自古以来,在南方各地就有着不同的叫法,如龙爪花、蟑螂花、蜘蛛花甚至是牛屎花,史料之中却从无彼岸花和曼珠沙华之称谓。

如今被广泛流传彼岸花和曼殊沙华的两个花名也并非源自中国,而是起源于日本。在日本石蒜有幽灵花、地狱花、甚至死人花的不同称谓,花期又恰在日本节气“彼岸”(中国秋分)前后开花,此时为正是上坟祭祀的时节,故被称为“彼岸花”。又因为此花在墓地周边盛放,这种绚烂凄美的花朵很容易引发人们的翩翩联想,于是受到过佛教洗礼的日本人就把“曼珠沙华”附会在了“彼岸花”上。

石蒜却从来不是中国人上坟追思的花,中国人的祭拜先人的时节在清明而不是秋分。清明时节的石蒜,还没有花,甚至新叶也还没有抽出,整个植株还是埋在地底的一坨圆球鳞茎,又如何用此物去追思先人?

寻常的石蒜演变为了泊来词“彼岸花”和“曼殊沙华”亦不过十数年的时光,很快还演绎出了各种新故事在网络中四处流传。彼岸花开到荼蘼,牵强附会常是许多雅人之爱,虽非科学演绎,倒也无伤大雅。

桔梗一个单株花百朵

属于初秋季节的花应当有桔梗的一席之地。桔梗,并不是桔子的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由此可知,这桔与“结”同音,桔字古已有之,本应为结实之意。桔子,却是橘子的简化字。

桔梗

桔梗的花总是盛开在夏末秋初的季节,栽培品种虽有各种不同色彩,最多见的颜色仍然还是蓝紫。这种梦幻的蓝紫色,也称为桔梗色。在桔梗的花苞尚未打开时,整个花冠合在一起像一个淡蓝紫色的小包袱,还像一个和尚的僧帽,更像是一个蓝色的泡泡,也难怪桔梗也有包袱花、僧帽花、和尚帽、泡泡花等各种别名。桔梗蓝紫色的气球一样的泡泡花苞看起来就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当看到花蕾从一个个绿色的小泡泡逐渐膨胀成一个紫色大泡泡时,内心里总是会拼命克制着自己去捏它们的冲动。

桔梗的开花量很大,每一个单株大约有近百朵花,可以陆续持续的开放长达一个多月,通常花序最顶部的花苞最先开放,每一个蓝色泡泡的花苞从正式开放到调谢大约需要4—5天,桔梗的花通常在上午开放,合在一起的淡蓝紫色的小包袱沿着彼此镊合状排列的花冠裂片的缝隙逐渐打开,完全开放后成为一个五裂的漏斗型钟状的花冠,从花冠正面看就是一个十分标致的蓝紫色五芒星。

桔梗的花并没有十分特殊的香气,这个五芒星花冠的五个裂片上,有着如同毛细血管一样深紫色迷人的纹脉。在桔梗的花期,它们蓝紫色的花冠对于某些蜂类和蝇类等趋光性传粉昆虫有十分强烈的吸引作用,这些昆虫对紫色光特别敏感,花冠上如毛细血管一样纹脉也是极具诱惑,对以视觉见长的昆虫起到了“蜜导”的作用。

桔梗广泛的分布在东亚地区,它们白白胖胖的根和新生嫩叶,可入药亦可食蔬。朝鲜语中称桔梗为“多拉基”,这种在山上多见的草本植物一直是朝鲜族人民喜爱的食材之一,除了它们幼嫩的茎叶可做蔬菜食用,肥厚肉质的根更是用来制做传统经典的美味泡菜。桔梗泡菜也就是东北的“狗宝”咸菜,今天,由栽培的蔬菜桔梗品种开发出的各种“桔梗泡菜”极受各类吃货的喜爱,行销全国各地。只是在中国古代,除了入药,桔梗只能算是一种常见的山野野菜,并没有被自带种菜技能的祖先开发培育为餐桌上的主流时蔬。可见,对于桔梗的口感,老祖宗们多少还是有些嫌弃的。

吊石苣苔花如解语应多事

“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秋山蜀雨,滋润着一块爬满青苔的大石。处暑时节,这块青翠山石似乎刚从一场大梦中苏醒,从石头厚厚的苔藓层上翠绿的藤蔓枝叶间开出了三四朵筒状的白花,石上的花有着狭长的花冠,开口处如一个张开的小嘴,嘴里有数条极为醒目的紫色条纹。石上生出了花朵,让这一处的山石在幽暗的川西山林间显得格外别致又精神。

吊石苣苔

青石上的花儿并非白莲,而是吊石苣苔。从这个名字可以推测,这种眉清目秀的小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就是吊在一块大石头上。吊石苣苔来自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这一类植物大多都是矮小灌木,通常附生于树干或山石之上。吊石苣苔把自己肉质的根扎进苔藓层下的石头缝隙间,在此吸收水份和营养,低矮的身体紧紧贴住攀附的石头或树木,它们有3枚轮生的青翠叶片,油亮革质的叶片边缘有许多小齿,在不开花的时候,它们就静静地趴在石头上,显得格外的低调。

吊石苣苔是属于川西秋天的山野之花,它们的花期从夏末一直能够开放到中秋以后。在花期时,吊石苣苔会开出和它们极为低矮的身材极不相称格外醒目的硕大花朵,这也让这种趴在石头上的低调植物,一时间显得极为光彩醒目。

吊石苣苔

吊石苣苔每一个花序上都会开数朵漏斗筒状的白色小花,每一朵小花的花梗都极为纤细,数条紫色的条纹从花冠筒内一直延展伸出到花冠口。小花的花冠口部分为上下两个唇,上唇浅浅地裂为两瓣,下唇向前伸长裂为三瓣,就像一个“地包天”的小嘴巴。

陆游曾在《闲居自述》一诗中慨叹:“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虽然吊石苣苔生就了一张可爱的小嘴,但是它还是决定低调地做一个川西山野中沉默寡言的花。当年陆游在川西宦游之时,在初秋的山野里定是见过吊石苣苔的。这种名字里都带着石头的精致野花,和山中青石朝夕相处,虽然彼此无言,却一生相伴,方算是最能懂得珍惜彼此的伴侣吧。

大渡乌头家族巨大花朵奇特

8月末,西岭的米海拔的山脊,一种叫大渡乌头的藤本植物,开出了蓝紫色巨大的盔状花。乌头属植物大概是川西山野初秋最为迷人的存在,这个属是毛茛科的大属,拥有众多的成员,有的高大挺拔,有的身材矮小,还有的是缠绕藤本,它们有着蓝色、紫色、白色、*色或者粉色等诸多颜色,花朵奇特的容貌常令人惊叹。

大渡乌头

乌头属的植物都具有致命*性,美只是它的外表,*才是它的标签。乌头的*性主要来自乌头碱。乌头的主根称为乌头,其侧根则称为附子,这类植物的名字也时常出现于各类宫斗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里,不断推动着陷男女主人公于不利的剧情发展。就像附子汤这个东西,对于常看宫斗戏的朋友们来说通常就不会太陌生。

然而,在川西高山林间亲眼见到大渡乌头的梦幻容颜时,许多人都会为其深深沉迷。它们从山颠冷杉与杜鹃树上缠绕而下又相互纠结的茎蔓,自茎蔓之间生出如瓜叶般掌裂的巨大叶片,无数巨大的蓝紫花朵在枝间绽放,一只只熊蜂围绕着它奇特的盔状花冠不断地钻进飞出,特别是花朵上的那一抹梦幻蓝紫仿佛来自天际,这让它的身段凭添了许多曼妙华丽的气质。

在毛茛科植物中,乌头头盔形的花朵是独一无二的。大渡乌头的每一朵花都有三片巨大的蓝紫色的“花瓣”(这其实是它的花萼萼片),萼片上还有如血脉一样的迷人纹路,上萼片的高高的隆起,形成一个头盔形,两侧的萼片亦如古代头盔中,保护战士面颊的两片盔甲。大渡乌头有着数目众多的花蕊,都悄悄地藏在这个“头盔”的内部,而它们真正的花瓣也已经演化为雄蕊形状的蜜腺。

乌头属植物的花朵蜜腺中富含花蜜,这也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熊蜂的主要食物来源。由于乌头的花蜜隐藏在头盔深处,寻常昆虫想要接近取食实属不易。而熊蜂总能够靠着它长长的口器,得到头盔内的花蜜。在这个过程中,乌头的花朵为熊蜂提供了食物作为回报,而熊蜂也为乌头传播了花粉。在大自然的长期演化中,乌头与熊蜂形成了睦邻友好关系,甚至在地理分布上,两者也总能保持高度的一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