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年水仙没开花一位文化学者的宅家札记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曝光 http://m.39.net/pf/a_4895883.html

作者简介:

翁飞,历史学博士,二级正高研究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大学历史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特聘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安徽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尤其精研李鸿章和淮*、淮系集团。

腊月是一年最后的尾声,也是春的前奏。每当岁华摇落,百卉凋零,水仙则一身冰雪,盈盈一水,诚如水中仙子,凌波微步。在春节前夕,家中摆上一盆水仙花,不仅能增添节日的喜庆,还有万事如意,吉祥团圆的好彩头。

内子是一位中学教师,闲暇时喜欢在家里摆弄一些花花草草。年搬到现在的居所后,房子大了,她把面积不菲(约6.5m)的阳台种满了绿色植物,客厅、书房也是大盆小钵、琳琅满目;但其品种档次、栽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用她自己的话:只要养活它,有绿色,你看书累了、可以养眼就行了。唯独对于水仙,却是情有独钟。每年春节前十天、一周左右,必要买回一些水仙花种球,精心栽培,分置几个水仙盆,放在书房、客厅、卧室。于是,从除夕年夜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中水仙花盛开绽放,有洁白、有淡*,屋宇内绿意盎然,清香四溢;孩子回来团聚,亲友前来拜年,其乐融融,春色无限……

年前,由于事务繁忙,来不及去花市,我便网购了一大盆“确保开花”的冬季水仙花种球,春节前一周收到。夫人立刻取出家中原有两个水仙盆,按照惯常做法,分栽其中,注满清水,还适当滴了一些栽培营养液。两天后,绿芽萌生,很快就蹭蹭往上涨,很是喜人;但不知怎么,一直到除夕、春节……今天已经是大年初九,仍然只有绿叶没有花——看不到花蕾?这在我家可是史无前例!太太一个劲埋怨我,网购不靠谱。

正值疫情宅家,于是,对花草栽种一知半解的鄙人,便用起本门的技艺——考据,来查一查水仙的家世。这一查,真的是大开眼界、大有收获,也为宅家生活,增添许多乐趣,藉此与各位微友分享:

根据百度的说法:水仙(NarcissustazettaL.var.chinensisRoem.),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传统观赏花卉,性喜温暖、湿润、排水良好,排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十。但是,虽然它又有大名曰:中国水仙,却是法国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原种系唐末五代从地中海沿岸引进,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经过上千年的选育,成为世界水仙花中独树一帜的佳品。

而它的名称来历,也颇有好几个出处:

第一个称谓:“雅蒜”。来自明末名士文震亨的传世名著《长物志》。文震亨(年-年),字启美,苏州人,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祝文周”之文征明的曾孙,崇祯年间为中书舍人,武英殿给事,曾任职于南明。由于家学渊源,其家富有藏书,本人长于诗文绘画,善园林设计。著有《长物志》十二卷,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是收藏鉴赏类的传世之作。据他在该书卷二记载:此花“性不耐寒,取极佳者移盆盎,置几案间,次者杂植松竹之下,或古梅、奇石间。冯夷服花八石,得为水仙,其名最雅,六朝人乃呼为雅蒜。”这是说,早在六朝时期,就有人称呼水仙为“雅蒜”,但作者并未说明这一称谓的根据何在?由于史料缺失,直到北宋诗人张耒在其诗作《水仙花》序里才描写到:“水仙花叶如金灯而加柔泽,花浅*,其干如萱草,秋深开至来春方已。虽霜雪不衰,中州未尝见,一名雅蒜。”萱草是一种多年生的宿根草本植物,花作蔬菜,是我们常吃的金针菜的一种。古人很熟悉和喜欢萱草,称之为忘忧草,故张耒用萱草形容水仙。水仙的鳞茎颇肥大,很像蒜头;其青翠的叶子像蒜叶,亭亭玉立的花葶又很像蒜薹,但它像蒜却又是雅致之品,所以被称为“雅蒜”。此后,这一称谓才逐渐流传开来。近代国画大师吴昌硕善画水仙,在画作上题诗:“*华带三径雨,雅蒜存六朝风”,用的就是这一典故;而近代植物学把它归类于“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也算是顾名思义吧。

第二个称谓:“天葱”。出自北宋诗人韩维的诗《谢到水仙二本》自注中,原诗如下:

“*中秀外干虚通①,乃喜佳名近帝聪。

密叶暗传深夜露,残花犹及早春风。

拒霜已失芙蓉艳,出水难留菡萏红。

多谢使君怜寂寞,许教绰约伴仙翁。”

①自注:“此花*白中*,茎干虚通如葱,本生武当山谷中,士人谓之天葱。”

按诗中所言,似乎当时在武当山一带多产野生水仙,名为“天葱”。这不仅是说出一种名称,也提出了水仙的最早产地问题。然而经过当代多位学者考订,在各种地方志、物产志和乡帮文献中,均未发现当地有野生水仙或人工栽植的任何信息,韩维同时代诗人也未有此类记载。韩维本人诗里的水仙是友人安涛所赠,来自襄阳。所以诗注中的记载也是孤音绝响,缺乏旁证。

第三个称谓:“红水仙”。说的是唐玄宗曾“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盆皆金玉、七宝所造。”出自明万历年间王路《花史左编》(万历刻本卷十一),王路在书中罗列古人宠爱鲜花的故事,但同样没有确凿史料佐证:这些“红水仙”来自何处?只能算是野史逸闻。

第四个称谓:“祇(nài-qí)”。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八记载:“祇,出拂林国。苗长三四尺。根大如鸭卵。叶似蒜,叶中心抽条甚长。茎端有花六出,红白色,花心*赤。不结子。其草冬生夏死,与荠麦相类。取其花,压以为油,涂身,除风气,拂林国王及国内贵人皆用之。”

段成式(-),字柯古,晚唐东牟人,祖籍邹平(今山东省邹平市)。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段文昌之子,唐代著名笔记小说家,与晚唐诗人温庭筠、李商隐并称为“三才”,年轻时随父亲段文昌(曾任四川节度使等职)转徙各地,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轶闻趣事,后来又因父亲段文昌的关系,就任秘书省校书郎,博览了包括官府秘籍在内的大量图书。他以读书为嗜,精研苦学,博学强记,知识渊博。终于撰写出传世笔记小说名著《酉阳杂俎》,前卷20卷,续集10卷;所记有仙佛*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部分内容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属于博物类志书。

有学者研究表明:“《酉阳杂俎》卷十八中由拂林僧弯提供的十九种西域植物,是按照脱胎于希腊古典药物学和阿拉伯药物学和音义总汇的原则撰写的。”(林英:《唐代拂林丛说》中华书局年版46页)祇(nài-qí)与波斯语Nargi(水仙)对音,文中描述花苗的形态、花色、习性、功用,都显然属于水仙属植物。“拂林”则是西域地名,所指即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地区,这正是世界公认的水仙属植物的原产地和主产地。

段成式的博学多识,留下了一个原产地和主产地记载,但水仙究竟何时传来中国?最初落地何处呢?这,就由要他的儿子段公路来完成了。

段公路于唐懿宗咸通-乾符年间曾在岭南供职,著有《北户录》,主要记述岭南地域异物奇事。他因袭乃父之风,于地方物产,征引、注释均较详尽。

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记载水仙传入中国的可靠文献,就是段公路《北户录》卷三“睡莲”条下一段注释文字:“孙光宪续注曰:从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尝遗水仙花数本如橘,置于水器中,经年不萎。”这里便指明了当时寄居江陵的波斯人穆思密,赠送给在江陵为官的孙光宪几棵水仙花。他所提到的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是晚唐五代花间派重要词人,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贵坪村)人,五代前蜀时为陵州判官,前蜀亡国后,避地江陵(相当于今天荆州、荆门、宜昌三市辖地),是五代十国中的南平国国都。他入仕辅佐高季兴、高从诲、高继冲三世国王,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后归宋,为*州刺史。孙光宪博通经史,著述丰富,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并存词八十四首。

无独有偶,除了段公路,北宋初年翰林学士钱易的《南部新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也记载:“孙光宪从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尝遗水仙花数本,摘之水器中,经年不萎。”钱易(-),字希白,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为吴越王钱倧子,才思敏捷,学识渊博,所著《南部新书》10卷,共余条,均为朝野掌故、遗闻轶事;他与孙光宪生卒年前后相接,所记述文字与段公路大同小异,应可作为旁证。

从段氏所记孙光宪本人的续注文可以了解到:(一)说水仙花“如橘”,是因为此条注文附于“睡莲”注文之后,中国古代莲荷也别称水仙,但花朵和果实的形态跟橘相比差异很大,此处说“如橘”即指水仙花的根部球茎、皮膜*色,形状与颜色均与橘相似,应该是水仙属植物无疑。(二)这个植物是用来观赏的,所以是文献中第一次出现“水仙花”的名称。(三)孙光宪得到水仙花馈赠的地点是他任职的江陵,馈赠者为“蕃客”——波斯人穆思密,所谓“蕃客”,即指西域来的外国人,著名唐史学家向达先生曾经说过:“凡西域人入中国,以石、曹、米、史、何、康、安、穆为氏者,大率俱昭武九姓之苗裔也。”(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年版第12页)穆姓即西域中亚穆国(今土库曼斯坦)移民,孙光宪在《北梦琐言》里记载了同在南平王高氏幕府供职一位医者穆昭嗣,称他为“波斯穆昭嗣”(《北梦琐言》中华书局年版-页),穆思密与穆昭嗣同宗,也是波斯人。(四)孙光宪获得水仙的时间稍晚于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祇这一西方水仙品种之后,在北宋中期中国水仙花开始盛传之前。

由此可见,水仙传至中国的时间应该就在晚唐-五代时期,最初落脚生根之地就是以江陵(相当于今天荆州、荆门、宜昌三市辖地)为代表的荆楚大地。

值得一提的还有,最早将“祇”与水仙花相联系的,是也在湖北出生、生长的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卷十三水仙“集解”中,转述了《酉阳杂俎》关于“祇”的记载,并引发思考:“据此形状与水仙仿佛,岂外国名谓不同耶?”比对和联想,是一个科学家所具备的优秀素质。自此以后,历代植物学界在编纂水仙资料时,才将祇收录进来。

水仙传入荆州后,首先在这一地区种植传播开来,而北宋时期歌咏水仙的文学作品也高度集中在以湖北荆州、襄阳为中心的鄂北和豫西地区。如前述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籍诗人张耒加“雅蒜”注释的原诗为:“宫样鹅*绿带垂,中州未省见仙姿。只疑湘水绡机女,来伴清秋宋玉悲。”是他在绍圣四年(年)贬*州(今湖北*冈)任酒税监督、至元符二年(年)起为*州通判期间所作。又如韩维另一首《从厚卿乞移水仙花》:“翠叶亭亭出素房,远分奇艳自襄阳。琴高住处元依水,青女冬来不怕霜。异土花蹊惊独秀,同时梅援失幽香。当年曾效封培力,应许移根近北堂。”指明他的水仙花求自襄阳友人,移植而来。而被欧阳修称赞为“辞学优赡”、“记问该博”的北宋史学家刘攽,特别喜爱水仙,他的《水仙花》一诗:“早于桃李晚于梅,冰雪肌肤姑射来。明月寒霜中夜静,素娥青女共徘徊。”堪称文采与意境双绝,也是在襄阳为官时所作。大书法家大诗人*庭坚一生酷爱水仙花,写了多首赞美水仙花的诗,最著名一诗《王充道送水仙五十枝》即是在江陵所作:“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庭院内遍植水仙,门外大江横绝,好一派楚天风光。

到了南宋,水仙传播至整个江南地区,栽培中心转移到了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和闽、浙沿海地区。由于东南沿海是海外贸易的集散地,容易直接从海外获得外来物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水仙也更适宜在该地区栽种。历经宋元两朝,到了明清时期,水仙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除原来鄂、湘、浙、闽四省外,皖、赣、黔、川、滇、桂、琼等地的史志文献中都有了关于水仙的记载。明代嘉靖以来,苏州嘉定、吴县一带成了水仙种植的中心地区,杭州海宁县钱山也以出产水仙著称。康熙中后期,水仙种植的重心再次转移到了福建,漳州水仙异*突起。到乾隆年间,漳州水仙已超过苏州,据《(乾隆)龙溪县志》(27年刊本)记载:“闽中水仙以龙溪为第一,载其根至吴越,冬发花时人争购之。”乾隆以后,漳州成了全国水仙种植、贸易和出口的主要地区。从光绪年间开始,漳州水仙不仅经销国内,还自厦门出口远销至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地区。由此,漳州成了国内最著名的水仙产地。一直持续到今天。

与水仙移入、栽种起源问题相伴生的问题,是水仙这一名称从何而来?因何而定?除了前面介绍的几种名称外,它还有雅客、丽兰、玉玲珑、雪中花、姚女花、女史花、金盏银台、凌波仙子等美丽的别名,但都是根据水仙花和茎的形态而来。比如“金盏银台”,花如其名,绿裙、青带,亭亭玉立于清波之上。又如“雅客”,素洁的花朵超尘脱俗,高雅清香,格外动人,宛若凌波仙子踏水而来。元程棨《三柳轩杂识》据此,谓水仙为“花中之雅客”。

但最后对此花正式定名为“水仙”,考究下来,我认为至少有三层意思在内:本身的形态、固有的习性、以及中西传统文化的交融与陶冶。本身形态的婀娜多姿,促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以神仙形象比喻想象。固有习性离不开水,是本意所在,南宋人温革在《分门琐碎录》(《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抄本)中说:“其名水仙,不可缺水。”李时珍《本草纲目》反过来说:“不可缺水,故名水仙。”(《本草纲目》卷十三。四库全书本)此种解释,虽然抓住了该物种“水”的本质,但仍然觉得不够到位,关键还在于一个“仙”字。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水仙花》赞道:“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大理学家朱熹也说:“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冠白玉英”。明代大诗人李东阳更有:“澹墨轻如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的描述。

中国古代神仙传说中,也称:“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司马承祯:《天隐子·神解章》,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八,四库全书本)由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系列的水仙花神传说故事:

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同嫁给舜,姐为后妹为妃,三人感情甚好;舜南巡驾崩,娥皇、女英双双殉情于湘江。上天怜悯二人的至情至爱,便将二人的*魄化为江边水仙,成为腊月水仙的花神了。到了三国时期,“水仙花女神”则是著名的美人——洛神甄宓。还有传说崇明水仙来自福建。那是唐代女皇武则天,要百花同时开放于她的御花园,天上司花神不敢违旨,福建的水仙花六姐妹当然也不例外,被迫西上长安。小妹妹不愿独为女皇一人开花,行经长江口,见江心有块净土,就悄悄溜下在崇明岛。所以,福建水仙五朵花一株开,崇明水仙一朵怒放。

除了女神,还有男神,民间流传:南宋一个叫高似孙的诗人,知名度并不高,但他曾写洋洋洒洒的《水仙前赋》和《水仙后赋》两篇大赋,所以被后人的推举为十二花神之一的“水仙花男神”。还有一些人品高洁、坚贞不屈、葬身于江河湖泊的名人,也被后世尊为水仙,如春秋时期伍子胥和战国时期的屈原。尤其以屈原最负盛名,也与江陵渊源匪浅。

再来看西方,纳西塞斯(Narcissus)是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父亲是河神,母亲是仙女。纳西塞斯出生时,母亲得到神谕:孩子长大后,会是天下第一美男子;但他会因为迷恋自己的容貌,郁郁而终。为了逃避神谕的应验,母亲刻意安排儿子在山林间长大,远离溪流、湖泊、大海,让他无法看见自己的容貌。纳西塞斯在山林间平安长大,确实容貌俊美非凡,成为天下第一美男子。见过他的少女,无不深深地爱上他。然而,纳西塞斯性格高傲,没有一位女子能得到他的爱。他只喜欢整天与友伴在山林间打猎,对于倾情于他的少女不屑一顾。

山林女神厄科(Echo)对纳西塞斯一见钟情,但是苦于不能表达。纳西塞斯对她的痴情不理不睬,铁石心肠使她伤透了心。她离开了往昔的伙伴,漫无目的地走进了森林。在这里,她的忧伤有增无减,容颜憔悴,从山林消失了。但是,她那柔美的声音始终萦绕幽谷而不去。如果你漫步在寂静的山林,她会回应你的声音。这就是山林女神厄科——Echo(回音)。报应女神娜米西斯(Nemesis)看不过眼,决定帮助厄科教训他。厄科在报应女神面前发下了诅咒:“让无法爱上别人的纳西索斯爱上自己吧!”就这样,她的诅咒开始应验了!

当纳西塞斯来到湖边弯下腰喝水时,看见湖面上映着自己俊美的倒影,便立刻爱上了自己。从此,他每天都到湖边来。起初是自我陶醉,渐渐地变成顾影自怜,最后终于扑向水中自己的倒影……

少女们知道后,到处寻找他死后的灵*,结果在他常去的湖边发现了一朵孤挺而美丽的花。少女们为了纪念纳西塞斯,便把这种花取名叫做纳西塞斯(Narcissus),这便是水仙花名称的由来。

同样是投身水底,纳西塞斯是顾影自怜;而屈原则是忧国忧民,忠直遭谤,流放日久,行吟泽畔,投水而死。“楚人思慕,谓之水仙。”(王嘉《拾遗记》卷十,四库全书本)江陵,是楚国故地的核心区域,当地盛传屈原传说故事。在他“行吟泽畔”的吟诵中,多有“香草美人”的描述与自喻,这似乎也是后人比附他为“水仙”的依据(今天武汉市东湖景区,还有一处以“行吟泽畔”命名的景区,以纪念屈原)。携带水仙种苗来到江陵寄居的“蕃客”穆思密,在此生活多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深有了解,对屈原被尊为“水仙”的故事也不陌生。他从纳西塞斯“临湖自怜”和屈原“行吟泽畔”的对比中,不难发现诸多共同点;况且,种苗原名祇(nài-qí)与波斯语Nargi(水仙)发音相近,但音译不如意译,Nargi译为“水仙”,不仅通俗易懂,还可以与江陵——荆襄大地家喻户晓的南国水仙——屈原的传说相衔接。这就可以理解为:中西方神话传说的丰厚文化基因,注入这一神奇的花卉,实现了巧妙的汉化;也可能,当时像孙光宪这样文化素养较高的中国文士也参与了起名的过程。于是,一个神清气秀、朗朗上口的名称——水仙,应运而生,由荆楚而中华,愈开愈盛,历久弥香,成为国之瑰宝,民间雅赏。

走笔至此,漫涣的思绪又回到书案前,面前的这盆水仙,为什么至今尚未开花?莫不是它也感到:它的老家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灾疫,它的元神——屈原,正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于是偃旗息鼓——不开花,此非“雅蒜”,而是:装蒜。

但是,我想不会的,当今神州大地,迥非往日,正以举国之力,抗击疫病,相信不久的将来,待到春暖花开,一定会繁花与共……。我再一次仔细的看着这盆细绿的水仙,忽然发现,在它的绿叶瓣中,还夹着一个冒尖欲出的花蕾……,我期待着,她一定能赶上那个春光明媚的好时光。

初稿于庚子年正月初九(.2.2)

完稿于庚子年正月十五(.2.8)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