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林海伦
浙贝母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是被普遍认可的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和清热祛痰解毒的“浙八味”中药材之一,具有确切的疗效。海曙区的章水镇、鄞江镇、龙观乡是浙贝母的主要种植产地,其中章水镇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浙贝之乡”。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原产地标记注册证》,认定章水镇樟村为浙贝母原产地。
浙贝母被列入国家中药材原产地保护品种,有记载的种植历史有多年,目前海曙全区种植浙贝母亩左右。年,章水镇浙贝母种植示范基地还成功入选浙江省道地优质中药材示范基地。
那么浙贝母最早的野生种源到底产自哪里?目前其生存状况究竟如何呢?据资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浙贝母由象山农民从野生转为家种,故浙贝母又有“象贝”之称。章水镇一带的浙贝母大约是在年前从象山县引过来栽种培育的,表明浙贝母的源头应该就在宁波象山县境内。
年4月17日在宁海药农家花坛中看到的野生浙贝母植株,形态与栽培的浙贝母有显著的差别
年4月17日,我在宁海一户药农家中的花坛中看到几株形态奇特的浙贝母。当时浙贝母已经有果实出现,植株明显比农田中栽种的浙贝母要细长,叶片着生比较稀疏,看上去像是野生种。药农说这几株浙贝母确实是他十多年前从宁海高山上挖来种植的,但数量非常稀少。
这个重要的信息激发起我对野生浙贝母调查的强烈兴趣。但是接下来的情况让我大失所望。开始我满怀信心地独自去他发现过的地方寻找,每次去的时候高山上都是云雾缭绕,寒风刺骨,但每次都是徒劳而返。
后来,我让他和他的药农同伴们亲自带路去寻找了好几次,还是一无所获。在之后的好多个春季,我都会去那些区域寻找浙贝母,别的珍稀植物倒是发现了不少,唯独没有浙贝母的身影。渐渐地,我不抱希望了。
年,我在推文中提到一直没能找到野生浙贝母的事情。被在象山工作的高妙先生看到,他主动联系我说他已经在象山县的山上找到了野生浙贝母。当时浙贝母的花期已过,于是今年在浙贝母的开花期,他特地约我去象山的深山中查看野生浙贝母的生长状况。
高妙先生自年开始,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对宁波各地的山野进行系统地调查,他对象山境内的植物资源更是了如指掌,高妙寻找的主要是一些形态特别的奇花异草。在5年前,他已经发现这个分布点有野生浙贝母的生长。
上周六(3月11日),高妙陪我到一处我从未到过的象山县的深山中。这里的山体非常陡峭,多数是岩壁环境,土层比较薄,但原生态生境是无与伦比的。我看到浙贝母已经长出嫩苗来,植株多数较细长,与人工栽种的粗壮植株相比明显要柔弱一些,有的处于倒伏状态。
野生浙贝母花朵特写:花瓣内表面具精致的紫色斑纹
野生浙贝母花朵特写,花梗短,开放时花朵下垂
野生浙贝母花朵特写
野生浙贝母花朵特写,与栽培品无明显差异
野生浙贝母全株特写,粗壮的植株根系发达
现在野生浙贝母刚刚进入到生长期,比山下农田中的明显要晚半月左右,这是因为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低的缘故。有的植株已经有较大的花苞,开花的只是个别几株。
我看到浙贝母的成熟植株附近会有一些单片叶子的小苗,它们是上年成熟种子发芽的实生苗。也有一个大鳞茎上长出几株小苗的情况,这应该是一种无性繁殖现象。表明种群在不断地扩大中,看到这处浙贝母在其原生地生长非常良好,让人欣喜不已。
野生浙贝母全株特写,全株高20-40cm
野生浙贝母全株特写,植株多数比较细弱,鳞茎较小
野生浙贝母地下鳞茎特写,由2枚大小相近的鳞叶组成
野生浙贝母地下鳞茎特写,新的鳞茎从老的鳞茎中心处长出
野生浙贝母地下鳞茎特写,由2枚大小相近的鳞叶组成
野生浙贝母地下鳞茎特写,有的在茎基部有新苗伸出来
我还找到2个去年成熟的果实,里边有2枚残留的成熟种子。浙贝母的种子呈扁平的三角状,边缘有狭翅,长约5mm,厚仅0.3mm,十分菲薄的种子可以传播得更远些,这种样子的种子与百合的种子又很相似。可见在野生浙贝母的原产地,它们主要是通过成熟种子来扩大种群的。而在平原地区,由于浙贝母生长后期的气温太高,果实在尚未成熟时植株已枯死,种子通常是无法成熟的。
野生浙贝母的生境,地形复杂,多是陡坡深谷环境,高妙先生正在寻找珍稀植物
野生浙贝母的生境,多是陡坡环境,高妙先生正在寻找珍稀植物
野生浙贝母的生境,多是陡坡的岩壁,土层较薄
野生浙贝母的花蕾,眼下刚刚进入始花期
野生浙贝母的花蕾,眼下刚刚进入始花期
野生浙贝母的植株多数要比栽培品细弱一些
野生浙贝母的植株多数要比栽培品细弱一些,容易倒伏
野生浙贝母的植株多数要比栽培品细弱一些,容易倒伏弯曲
野生浙贝母的植株多数要比栽培品细弱一些,生境中土层较瘠薄
野生浙贝母的植株多数要比栽培品细弱一些,上部叶片多为3-4叶轮生
野生浙贝母的花期要比栽培品的晚半月时间,高山环境气温较平原的低得多
呈小片状分布的野生浙贝母,表明种群在不断扩大中
野生浙贝母,一株最多只开3朵花
野生浙贝母的苞片有的已呈现出卷须状
野生浙贝母植株刚刚从土中长出,顶上便有花苞出现,叶片多为3-4叶轮生
野生浙贝母的大鳞茎上已长出许多小苗,这是一种营养繁殖的方式
野生浙贝母的母株附近长出许多实生单叶小苗,这是种有性繁殖方式,是种群扩大的主要途径
我看到有些植株有被食草动物啃食过的痕迹,高妙先生说是这里有赤麂活动,应该是被赤麂吃掉了上部的枝叶,好在下部尚留有2-3片叶子,植株仍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对其生存不会造成威胁。的确我们也看到别的被啃食过的小草和赤麂拉下的新鲜粪便。
被赤麂啃食后的浙贝母植株,残留有3片叶子,植株仍然可以正常生长
被赤麂啃食后的浙玄参植株,仍残留有少量叶片
赤麂拉下的新鲜粪便,表明正在附近活动
赤麂拉下的已干燥粪便
为了对野生浙贝母的DNA特征与栽培年后的浙贝母药材的作比较研究,我忍痛采集了5株正在生长中的浙贝母标本。我发现其地下鳞茎的特征与栽培品没有显著差异,均呈扁球形,且都由2个大鳞叶相对抱合,只是野生的直径普遍较小。
在野生浙贝母的生长地又有许多特别的伴生植物,七子花和华重楼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七子花可以长到10米高的大树,还有3株华重楼一起生长在树缝中。中国石蒜大片生长,还有沙参属的荠苨、柔毛金腰、二叶老鸦瓣、荞麦叶大百合、黑紫藜芦等,此处生境优越,物种丰富。
野生浙贝母与中国石蒜相伴生
野生浙贝母与中国石蒜相伴生
野生浙贝母与荠苨相伴生
野生浙贝母的伴生植物荠苨,一种沙参属植物
野生浙贝母的伴生植物荠苨,一种沙参属植物
这次能在象山深山中亲眼见到野生浙贝母的生长状况,算是圆了我多年的梦想。同时为樟村浙贝母找到了其祖宗的源头,是一次完美的寻祖归宗之行。找到浙贝母的原生境,看到其良好的生长状态,让人无比欣慰。
野生浙贝母的去年成熟果实,呈六轮形
野生浙贝母的去年成熟果实,呈六轮形
野生浙贝母去年成熟果实中发现的2枚饱满的种子,种子呈扁平三角状,边缘有狭翅,长约5mm
野生浙贝母去年成熟果实中发现的饱满的种子,长约5mm,厚约0.3mm,种子十分菲薄,便于飞行
野生浙贝母花朵的内部构造,与栽培品无异
野生浙贝母花瓣上紫色斑纹放大图
野生浙贝母花朵中雄蕊特写,花丝近“丁字形”着生
有了原生地的浙贝母种群的种质基因资源,对我们往后研究浙贝母的基因变异情况,提高浙贝母品质,培育新品种,促进药材的生产都是意义十分深远的事情。高妙先生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要为他点个大大的赞!
野生浙贝母的生境
鄞江镇晴江岸村人工栽种的浙贝母,植株粗壮挺拔,花朵多数已被摘除
鄞江镇晴江岸村人工栽种的浙贝母,植株粗壮挺拔,与野生品差异显著
鄞江镇晴江岸村人工栽种的浙贝母,植株粗壮挺拔,叶片密集,与野生品差异显著
鄞江镇晴江岸村人工栽种的浙贝母,植株粗壮,叶片密集,节间较短
野生浙贝母的伴生植物:七子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野生浙贝母的伴生植物:华重楼(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野生浙贝母的伴生植物:二叶老鸦瓣
野生浙贝母的伴生植物:二叶老鸦瓣
野生浙贝母的伴生植物:黑紫藜芦
野生浙贝母的伴生植物:荞麦叶大百合
野生浙贝母的伴生植物:柔毛金腰
野生浙贝母的伴生植物:中国石蒜,成片生长,原生态优越
野生浙贝母非常稀有且珍贵,具有很高的研究和生产价值,宁波境内仅在象山和宁海的高山上有极少量的分布。希望当地有关部门重视对这一野生珍稀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特别是要提醒当地药农,不要采集野生珍稀药用植物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宝贵的基因资源,才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年3月16日
作者简介:林海伦,宁波市药品检验所主任中药师,30多年来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