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照之路
_________________
火照之路上,少年正赶着路。尽管彼岸花海能够提供些微光亮,但若要看清前路,仅靠花海仍然是不够的。一阵妖风刮来,少年手里的第二十四根蜡烛熄灭了,于是少年扔掉了它,随后第二十五次点起了蜡烛。“扑“的一声,蜡烛顺利点燃,周围幽暗的空间稍显敞亮,少年拾掇了一下自己准备继续启程。火照之路之中时间与空间暧昧不明,为了更轻松地记录旅程,先人通过实验证明了妖风的周期是一年,尽管火照之路漫长地早已模糊了“年“的概念。少年想起了刚刚来到火照之路的情况,同路人纷纷祝福彼此,在穿越火照之路时能够燃起一百次蜡烛。“这样看来我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一的路程了么”少年自言自语了一下。言罢,少年兀自回首,他在想在这火照之路是否有尺子去丈量四分之一,是否能找到理论证明四分之一的价值。越想越陷入了死局。他只是觉得身后的路朦胧而不真实,尽管只是平平稳稳、普普通通地走来,但已然看不到身后的脚印了。忽然眉头一紧,身体似乎被抽空了,飘飘然遗世独立,无法维持住站立于现实。忽而天旋地转,胃液涌上心头,五脏六腑翻江倒海,转而一阵阵恶心。少年忘记了先人曾经留下箴言:火照之路早已泯灭了人类创造的概念,越思考越会认识到这条路走来并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千万不要回头。前四分之一,他从未转身,然而蓦然回首,这后路他看不见,没有人看得见,就这样佚失于天地之中,渺小得不如蚍蜉。倏的,蜡烛似乎开始熄灭了,少年慌张起来,竟未发现他早已泫然,是眸中雾影扭曲了烛光。他在这荒原嘶吼,却只听得到自己回声的回应。在这无垠却又封闭的混乱的空间内,只有他孤身一人。这里或许不是火照之路,而是诡谲的莫比乌斯空间。或许不是一条普通而枯燥的平路,而是神明精巧伪装的陷阱。传说彼岸花香是魔力的载体,这路也可能是远古神代的仪式。天空行空的想象可以是精神自由的开边界,也可以成为无尽猜疑的*药。此刻对于这位内心敏感的少年,无疑是后者。在这慌乱之中,少年未能站稳,摔向了一旁,手中的蜡烛也掉到了视野看不见的地方。刹那间,一切都变得晦暗,只有彼岸花海还在散发着微弱的光亮。但少年已经不想再起身了,与其走着这无尽空虚的坎路,或许化成彼岸花泥更为为有价值吧。如果这样彼岸花的光亮能更多一分,能让后来者看得更为真切,或许这趟旅程就更有意义吧。少年如此思忖着,就这样趴在地上,不愿起身。这地面并不冰冷,但却没有贴在地面的实感,依然是悬着的,明明没有风,这地面却随着彼岸花海一同晃动。突然一根蜡烛晃到了少年的身上,少年拿起了它,顺着地面送到了眼前。这蜡烛写满了文字,正想定睛一看,便幻化成风,向四周散去,却是炙热无比,仿佛在灼烧着这异常的空间。不消一会儿,热度散去,便又成了耀眼的光亮。光亮褪去,文字方才可见:——“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少年竟想起了什么。似乎在第6根蜡烛燃起时,下定决心要成为光。似乎在第10根蜡烛燃起时,追问过母亲,人如何不死。母亲的回答是:活在世人心中。似乎在第18根蜡烛燃起时,明白了光是纽带。似乎在启程的时候,在那同样暧昧,却敞亮的空间,有着先人的馈赠:“看清这个世界并依然热爱它”,这才是火照之路的英雄。这是箴言的后半部分。少年恍然大悟——少年的命运在指引着他穿过火照之路,这是人类乃至宇宙的宿命。少年知道终有一天,当火照之路黯淡,万物因此而寂灭,他终将到达命定的终点。但是此岸,有他留下的一根根早已经不再燃烧的蜡烛,随着彼岸花摇曳。少年找到了自己遗落的第25根蜡烛,火光依然旺盛地奔腾。“愿它能够照亮后来者们”少年暗自下了决心,然后继续向前。少年不知道他手上的第25根蜡烛,竟然悄悄地被刻上了“愿它能够照亮后来者们”跋
_________________
尽管文章写的有些“阴间”,但“阴间”的原因是出于我对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概念的认可。
在书中海德格尔对“向死而生”的解释是: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点。——百度百科用百科并不严谨,但我并不是在此作任何哲学探讨。人活着,即是向着死亡的存在,那么人的意义是什么。在纪念出生的这天,我依然在思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