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周飞强潘天寿雁荡山花考今日赠潘
TUhjnbcbe - 2021/7/8 16:45:00

本文来源于周飞强著《细读潘天寿》其中章节“《雁荡山花》考”。

潘天寿雁荡山花

年的《雁荡山花》是潘天寿在花鸟画题材和样式创新上的重要作品,向来为人们所称道。汪曾祺就曾撰文评其“用平行构图,各种山花,排队似地站着,不欹侧取势;用墨也一律是浓墨勾勒,不以浓淡分远近······”足见此画影响之广泛。正如有评论者所说的,这件画作大大不同于传统花鸟画斜角取势,“女”字交叉等的布局,而是大胆采取所谓“井”字的纵横交错的布局:

花卉的枝干直线向上而花、叶横势展开,形成向外开张的总体气势。这种“井”字布局,如处理不好,会像编织篱笆,机械而呆板。但潘天寿这幅画却以高低错落的组合,形成生动而富有变化的节奏,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另外画家在处理画面边角时也很有特色:他总是把画内的景物向外伸展,而又把画外的景物延伸进来。这样画内有限的景物就和画外的无限联系起来,兼得画外之景,启发人去联想,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从而也给人以气势辽阔、宏远博大的感觉。

潘天寿雁荡花石图年

这幅画可以说是从年所作的《记写雁荡山花》这一山水与花鸟相结合的成功尝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甚至像直接把左边挺立的山花野卉部分截取一段,便成一幅佳构。当然事实并没有如此简单,而是历经了多年的不同探索。年的《万卉争荣》即已有对雁荡山花作近景的描绘;年的《百花齐放图》则几乎所绘内容和构图已经近于截取一段了;而另一幅《菊竹图》虽然描绘的母题《雁荡山花》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雁荡山花》的技法和构图已经颇具雏形,例如两幅作品都在左边右边两种花卉的高度上作了较好的呼应。年又连作两幅《记写雁荡山花》,这件不作任何背景渲染的《雁荡山花》才慢慢诞生,选取山花的母题,采用错落均衡的构图,及以线为骨架的描绘手法,均使得这种特写一般的近景描绘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前所未见的勃勃生机。

潘天寿小龙湫一截

潘天寿曾说,“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亦可为吾辈无上粉本”。他在五六十年代数次去雁荡山走走看看,还画出了像《灵岩涧一角》《小龙湫一截》、《小龙湫下一角》等数幅杰作。所描绘的雁荡野草山花,据吴茀之、叶尚青、王义淼的文章,计有传统花鸟画中基本不入画,也几乎不为人所知的赪桐(土名满堂红)、牛膝、百合、芦苇、莎藤、车前草、凤尾蕨、马鞭草科的臭梧桐、野蔷薇、野菊花、箬竹,及号头花、野毛竹、牛粪花、牛舌刺等。

潘天寿小龙湫一角(一)

查考比照一些植物学图谱,潘天寿所绘的某些山花野草好像也不太容易在植物学家的研究著作中找到,此处有些分析只能做带一点冒险的推测。《雁荡山花》图中最左边所画的应是赪桐,也称“百日红”,落叶灌木,枝通常有绒毛,枝内中髓坚实,干后不中空,叶片极大,顶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常有细齿,大型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鲜红色。花入药用,有补血等功效。有些学者认为此株是石蒜(亦名蟑螂花),应该是错误的。草本植物的茎干显然不能如此表现,花冠也不同。整株赪桐虽居画面最左边,却应是整幅画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飞强潘天寿雁荡山花考今日赠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