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天砂,飘洒烘炉中。熔火千万年,方得心赤诚。”这就是红石,从形到质,一片火红;从内到外,一腔赤诚。无人知晓它的来历,但都知它坚不可摧!
千万年前,它化身首山,一脉千里,引千山之首;坐中原之中,伴汝水汤汤,睹华夏文明。历史轮回,化身亿万,忠诚守护这片土地和人民。一万四千年前,旧石器时代,先民在此狩猎追逐、游牧不停。红石化身石斧石刀,帮助先人战斗到底。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在此猎渔农耕,草长水美,红石化身石房石墙,帮助先民安居业。
五千年前,炎*时代,华夏文明萌发,群雄中原逐鹿,“*帝采首山之铜铸鼎”,红石化身为鼎,九鼎筑成,华夏乃定。两千六百年前,春秋时代,这里是汜地,周襄王避难于此,楚灵王在汜水西北,取红石筑城。红石化身为城,此地中有名“襄城”!
两千年间,红石见过无数更朝换代,经过无数烽火狼烟,受到无数风雨剑戟,红石筑成始终屹立,牢不可摧,无人可破。守护着城内居民生息繁衍,代代繁荣。六百年前,无人不知,元末明初,汝河没有桥,只有渡。当地匠人取首山一脉孟良大鹰嘴红石筑桥。“九磙十八层”就是现在的襄城八景之一——汝水虹桥。
首山所产红石制品,不仅供本地居民使用,而且很早就销往周边县市,乃至全国各地。史料记载,在明嘉靖年间,由首山红石制成的石磨、石臼、石磙、碾盘等红石制品,就为襄城三大特产——烟、蒜、石器之一,尤其是石器,如石磨、石臼等畅销全省,一器难求。
乾隆五年(公元年)修编的《古氾城志》记载:襄城“独烟、蒜、石器有名声,流通千百里外,与他地差别耳”。
首山是八百里伏牛山之首,山上盛产红石。首山红石质优量大,总储量约37亿立方米。正是有了这么多红石,首山附近几十个村落中有了无数以采石、锻石为生的石匠。
首山盛产红石。这种红石是一种红砂岩,通体火红,质地坚硬、细腻,与附近的令武山等山上的青石相比,不仅耐寒、耐热,而且耐磨、耐腐蚀。更重要的是,红石不仅无*,还富含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是制作石器及食用器具的绝好材料。首山的红石既鲜润如玉,又质地坚硬,是极佳的建筑材料和雕刻材料。改革开放后,依托当地丰富的红石资源,山头店镇、紫云镇、湛北乡等地许多村子的石匠,重新拿起加工石器的工具,“红石经济”一度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
红石可是个好东西,用处可大了,可以用来砌墙铺地,可以打造石凳柱础门墩儿,可以打造石臼石磨石磙。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从事红石的采挖和加工,也出了很多能工巧匠。父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不但带领一帮人在首山采挖红石,还做着红石的收购和销售生意,曾经一度销售红石到周口市扶沟县和太康县、许昌市鄢陵县。八十年代,凭借红石加工这个进项,村子里的人的日子比别的地方过得红火。那时候,红石制品一车一车源源不断地运出去,一件件流传到四面八方,虽然苦点累点,但想到一张张钞票飞回村里,心里美气的很,销路根本不愁。许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村里也很热闹。
用红石制成的石磨、石碾、石蒜臼等经久耐用,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因磨损产生石粉;用红石做成的石磙、石碾碾出的面粉味道醇香;用红石制作的条石、门窗过梁、础石、门墩等,要方则方,要圆则圆;用红石做墙基、桥墩儿、桥板,不会被腐蚀,更不会有裂痕和掉块现象出现。千百年来,首山红石在襄城除了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外,还造就了源远流长的“红石文化”。
曾几何时,凭借着红石的良好质量和口碑,我们家在90年代成为村上少有的万元户,儿时记忆最多的是父母亲为了红石的收购而奔波的场景,母亲为了找到好的红石样品,可以跨越几个村子,来到采石的石坑,亲自挑选红石,选中的红石被采石人用拖拉机拉到我们村子里,再有我们雇佣的能工巧匠一锤一锤的加工成石磙、石磨、石桌、石碾、石蒜臼、石墩、石柱、石墙,石凳、大石臼、小蒜臼、门墩、牲口槽、磱石(农耕时代中原地区一种常用脱粒农具,石头做成,呈三角形,厚度一般十公分左右,其中较圆的一角有孔,常与石磙配套使用。主要用于对小麦的脱粒。常与石磙配套使用,一般用一种特制的工具挂在石磙后面,增强脱粒效果,也可使麦秸轧的更平整,可用牛拉也可用车拉),甚至有能工巧匠可以加工成石狮子、石佛像。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就会有周口市扶沟县和太康县、许昌市鄢陵县的经销商来我们村采购红石,他们主要采购石磙和磱石,一般采购一次石磙48-50个左右,磱石30-35个左右,也就是凑够一车,由父亲负责联系车辆给送货上门。
石磙主要用于芒种前后收打小麦,秋收收打水稻、*豆、玉米、高粱等。小麦、水稻收割好,摊在谷场里晾晒得干爽了,就要接收石磙的碾压脱粒。拉石磙的牲口一般是*牛,八十年代也有用拖拉机拉石磙,在赶牲口的人的吆喝下,一遍一遍,一圈一圈,不紧不慢地走着,石磙便跟着高高低低的骨碌着。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大型收割机进入千村万家,机械化收割逐渐代替人工收割。联合收割机的普及也让石磙下了岗,建房都用水泥和石子打圈梁,电力的广泛使用让石碾也没什么用处了。人们就发现往常供不应求生的红石制品销售不动了,村民的收入急剧下降。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和人民对精细生活的追求也让许多生活用石制品用量极大的萎缩了。
“红石经济”面临严峻挑战。首山附近各村的年轻人纷纷到东南沿海等地打工,从事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如今,红石已经成为襄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石更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意味着坚忍不拔、质朴务实、宽厚豁达、荣辱不惊。
红石从城变桥,从封闭走向开放,有守护变成沟通,一桥飞架南北,天埑变成通途,走向繁荣。红石华为石板,作为管道通行;红石化为石基,聆听书院朗朗的读书声;红石化为石梁石柱,建房筑屋陪伴百姓入梦;红石化为石碾石磨石臼,加工粮食使百姓吃上好粮食;红石化作水渠引龙入山,灌溉万亩良山,使山地变成沃土;而今,红石化作图腾,植入襄城深处,更是代表着广大襄城人赤胆忠心、勇于担当、根基坚固、默默无闻、不离不弃、坚韧不拔的精神。
从古到今,红石一直都是华夏民族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来源:老家襄城县
更多襄城旅游资讯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