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年度排行榜》入选作品(3)——
桃源洞探幽索微
少木森
闽地永安有个桃源洞,知道的人一定不少。倘若以时下流行的“名片”说法论之,桃源洞可谓是永安的几大名片之一,而且古已如此。一到桃源洞口,只要抬头一望,洞口绝壁上就刻有明朝两郡司马陈源堪所书桃源洞口四个大字,还有他的题诗也嵌刻在高高的山崖上。单从这一点看,就可知道明朝时期桃源洞风景区已经开发比较完善了。若再从文字细考,更会发现永安桃源洞在宋朝时就已经是闽中驰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抗金名相李纲在此写下吟咏桃源洞的七律诗,说这里“山水人称小武夷”。到了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的足印踏上了这个景区,更是对永安桃源洞“一线天”写下了那几句传颂千古的经典词,他把这“一线天”与武夷、*山、浮盖等处的“一线天”对比,称“未曾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从此,永安桃源洞“一线天”闻名遐迩,到了年,永安桃源洞“一线天”终于被上海吉尼斯大世界认定为世界上“最狭长的一线天”。
一句话,桃源洞成为永安的一张名片,首先,是自然风光的奇特。其次,是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有深远的文化景深。
先看看这里的自然风光。桃源洞奇峰峭壁、碧水丹山、风光绮丽,属于干燥气候条件下的陆相漂流沉积的丹霞地貌。游览桃源洞,游人自然先是游览自然风光,流连于山水之间。这桃源洞本无洞,那些似洞非洞的裂隙,或陡深莫测,或中裂一隙,多数留有天光。天光一线者,即为“一线天”,横穿者多要低头拾阶,侧身而过,颇有探奇幽趣;而天光如漏斗而下者,又常诱人抬头仰望,放飞心情,颇让人意气飞扬。还有那些拔地而起的山岩,或如髻如簇,纵目一望,气象万千;或壁立千仞,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而且,整个景区植被丰富,真可谓峰奇壑深,壁峭路险,山青水秀,造就了雄、绝、秀、幽的景色特征,移步换景,让人目遐接。大自然这*斧神工的制作,真叫人拍手叫绝。还有林间涯际的奇花异草,让人顿生诗情诗绪,我曾经于秋分时节游览桃源洞,对随处可见的红花蒜惊叹不已,写下《秋分》一诗,寄寓着情智隐喻,以及幽幽的倾诉:“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红花石蒜——开在秋彼岸期间/就被叫作彼岸花/……/彼岸的花——红花石蒜/红花石蒜——彼岸的花/秋分前前后后的几天/它就是能够开得那样/——不管不顾,灿灿烂烂/不避秋风……”
自然,游桃源洞你既可以把侧重点放在自然景观上,揽胜纵怀,恣意放飞心情;更可以把侧重点放在文化景深上,探幽索微,发古之幽情,观今之世态。游览桃源洞,我们可以想起许多古人的名字,陶渊明、李纲、邓肃、陈源堪、徐霞客、李如鸿,等等。
由桃源想到《桃花源记》,想到陶渊明所创的桃花源般美好社会理想,显然是极自然的事。据有人考证,中国各地叫桃源、桃花坞的村以上的地方数以千计,大多数就是从《桃花源记》衍生而来,足见陶渊明影响之深远,也足见中国百姓对“和谐无争”的美好社会理想的期望值之高……我们入桃源洞,不妨也看桃花,也说桃花源,说陶渊明,在“桃源”这样的文化景深里,谈古说今,自是一种淡泊,一种放松,一种和谐,也是一种陶冶,对涵养达观淡泊人生情怀一定是有作用的,对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也一定是有所裨益的。
在桃源洞里一定还会很自然地想起李纲和邓肃。邓肃是永安本地人,是宋朝抗金名臣之一,宋徽宗大造御花园,命民间贡献“花石纲”,民不聊生时,太学生争先献诗颂圣,独邓肃上诗十一章批评皇帝劳民伤财,触怒了皇帝,被革出太学。宋高宗时,他升任左正言,在不及三个月里,他连上二十余疏,直陈时弊,要求改革,多被采纳。后来,投降派势力抬头,力主抗金的宰相李纲被宋高宗罢相,贬出京城,任福建沙县盐税官。邓肃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力陈抗金与投降的利弊,并上书挽留李纲,高宗盛怒,也罢了邓肃的官,遣回故里。归乡后,邓肃多次约请在沙县的李纲同游桃源洞,寄情山水,各留下诗篇。据说,两位忠臣的游览,很快惊动了当地民众,许多乡绅纷纷来邀请李纲到村里做客、讲学、题字,但由于当时*治黑暗,动辄以言语文字惹祸,邓肃替李纲一一婉言谢绝了。贡川一乡绅心巧,叫人烧煮了清水田螺汤,一盆河里拾得的石螺,一把岸边采摘的菖蒲青草,没花几个钱,却做出了鲜美的佳肴,还寓着“一清二白”之意,这一片人间真情让两位忠臣感动不已,应那位贡川乡绅的要求,李纲还是挥笔写下了一条幅:清白做人。听说这条幅也曾经镌刻在桃源洞某处的岩壁上,可惜已被岁月风雨所蚀,不可考也。而李纲吃过的清水田螺汤流传了下来,成为永安人日常的汤羹和一些馆店的特色小吃之一。
桃源洞里,还有一个关于清官的传说。游人一上桃源洞的望象台,一般要做两件事:一是指点观赏邻近的一个著名景点——象鼻岩,整个山体由一块巨大山岩组成,形如一只大象伸长鼻子要吸喝山下清碧的燕江水,惟妙惟肖,颇有意趣。二是租借望眼镜,眺望江对面葛里风景区修竹湾方向一块丹崖石屏。那石屏上刻着“乾坤清气”四个大字,笔势飘逸,面江临风,如其字义,少一些烟火味,多一些平淡恬静,多一些清正之气,望之,顿感心胸朗阔。相传,这四个字出自明朝天启年间永安首任县令李如鸿的手笔。李如鸿到任后多次乘船巡察,了解民风民情,到各村庄穷苦百姓家问寒问暖,一心做一个体恤民情、为民办实事的“好官”、“清官”。一日夜间,他与随从行船至石崖往西约五百米的一个回水处,见水流不再喧哗,旋转回流,婉约如歌,如泣如诉;夹岸修竹也瑟瑟有声,其音清越醇净。李如鸿觉得稀奇,问随从说:“这是什么地方?其境如此高洁渺远,与别处不同。”随行的师爷说:“这叫修竹湾。当地人说,有一年永安发大水,曾经有一位清官亲自从沙县押运救灾物资来永安,在这里翻船遇难。说来也怪,自那以后,这险滩的水流变得平静多了,流水总在打着转,像是留恋什么,低回浅唱,迟迟不肯离去;那片竹林也从此唱吟不绝,纪念这位清官。”这与其说是在追忆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借题发挥,专说给这新到任的父母官听的。李如鸿在昏暗灯光下望了望师爷,觉得师爷的话说得意味深长,师爷的目光更是意味深长!细细想来,这既是这位忠厚正直的师爷对自己的期望,也是永安百姓们的心声啊!李如鸿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叫铺展纸墨,挥笔写下了“乾坤清气”四个大字,并题诗一首:“洞口门常闭,高山满白云。惟存千古意,夜月照江滨。”字里行间含有“高山仰止”之意,既表达了李如鸿对那位传说中的清官的敬仰,也表露了自己决心做一个清官,留一股清气在人间的心迹。
不管这些传说是真是幻,其实我们都不用去计较,哪怕可能是编造和附会,那也是民心的呈现,是民意的表达。这样一些反映民意民心的“清官文化”,在中国的许多景区里也都有,但由于多数带着当地的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而葆有了文化活力,使人虽百见百听而并不太厌烦,反倒觉得是一种反复的印证,强化了整个民族的“清官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我觉得,在永安桃源洞发掘这样的文化已经是“恰逢其时”了,无疑对时下的廉*教育、廉*建设,以及青少年一代的正气清气的培育涵养,是会有“无形功效“的。
附:再度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
感谢编辑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