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河下风情中药铺子里的葛二
TUhjnbcbe - 2022/3/4 17:56:00
北京权威青春痘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666.html

葛家在河下当时虽然不怎么出名,但也能算得上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葛二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出,在葛家排行老二。自打他出生起,父母就这样叫他,街坊邻居也这么叫他,后来上了岁数了,人们还是这样叫他。至于他的大名叫什么,反而没有人能说得出来了。

小时候葛二经常会生病。一有病,他的父母就领着他到河下二帝角南边的“汪氏中药铺”去抓药看病。虽然叫中药铺子,但不只是卖中药的,而是有先生看病的。为人看病的汪老先生,在河下乃至两淮都很有名气,河下街坊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个头痛脑热什么的,都会去抓两副药吃吃。有些外地的商人来河下做生意,还会带一些疑难杂症的患者到这里来就医。

汪老先生看小葛二的父母带着一个孩子进来了,也不急着给小葛二看病,而是把葛二拉到身边逗他玩,汪老先生越是拉他,小葛二越是往后躲,不敢靠近。是来看病的,不给先生看怎么行呀,他的父母硬是将他推到了先生跟前。汪先生并不是像给其他人看病那样先把脉,而是先将他的嘴巴打开,用一根竹片子,将他的舌苔一压,小葛二顿时脖子一伸,眼一闭,脸涨得通红。

继而,汪老先生又推开他的眼皮看了看,随手就拿起桌子上的小毛笔,一边在一叠子发*的处方纸上开处方,一边说,没有什么大毛病,吃两副药就好了。在处方开到一半时,又朝着小葛二看看,自然自语地说,这孩子长得眉清目秀的,挺可爱的。小葛二的母亲说,这孩子烦人呢,一碰就调皮(有病)。汪老先生随口说,让他有空到我的药铺来,他就不会生病了。

汪老先生随口那句让小葛二没事来药铺就不会生病的话,却拨动了他父母的神经。他们回家合计,什么时候真托人把小葛二送到汪老先生家来。葛家在河下虽然勉勉强强能算个中产阶级,但不能与汪家比呀。如果进入汪家门,这一辈子也就不愁吃和穿了。

据说汪氏本不是河下人,而是徽州休宁县竹村人。祖辈来淮做盐生意,有钱后便让子女读书习医,汪氏家族的人不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喜欢收集医籍和偏方,家里还经常备一些草药和自制的丸、膏,一方面以备家用,一方面供人讨要。渐渐地,他们家的医术竟然出了名,不知从哪一代起,索性在河下定居,开起了中药铺子,给人号脉看病。

也许是汪老先生喜欢小葛二的缘故,小葛二在家上了三四年的私塾后,就到汪氏中药铺子当了药童。所谓药童,就是在铺子里打打水,扫扫地,帮汪老先生研研墨汁,递递药方子,帮抓药的师傅打打下手。虽然他的年纪小,但腿脚勤快,记忆力好,深受铺子里的人喜爱。

小葛二自打来到药铺子后,真的再没有生过什么病,很快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也不再是只干打杂的活了。汪氏家有一个三间药铺子后面是一个大园子,园子里长有胡桃树、银杏树、枇杷树、石榴树等果木,还有芍药、菊花、天竺、石蒜、芝兰等花草,这些果木和花草不仅是用来观赏的,还是用来入药的,他没事就去刨园子。特别是秋天的时候,葛二在园子里更忙活了,不是忙采摘果子,就是忙晒草药。有时,抓药的那个师傅不在,他又会到药铺子里去给人抓中药。

渐渐地葛二长成了药铺子里一个穿长衫的掌柜,兼在药铺当抓药师。他抓中药的手法很特别,也很准。所撮的药不会有一钱来去。往往是一边拣药,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半夏3钱、甘草4钱、地龙2钱、地*1钱、茯苓3钱、桃仁4钱、金银花4钱、鸡内金1只、五谷虫4条……一页处方的药抓完了,便会用被中草药薰得发*的小拇指,挑起下一张处方,继续念念有词……

许多年后,听说河下古镇上又多了一家葛姓的中药铺子。

拍照:淮青

往期相关文章、影像导看

太医韩达哉:用淮安茶馓为慈禧太后治病

太医韩达哉:耳濡目染通素心弃儒……

太医韩达哉:独创治瘟灵方一举扬名京城

太医韩达哉:杏林回春妙手巧治牛痘患儿

山阳医派

淮顺堂:择善而行悬壶济世

山阳医派

传承淮安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

山阳医派

枚乘《七发》:饮食养生之道

山阳医派

寻访名医汪筱川老宅

名医

清代大医学家吴鞠通

名医

河下三大才子之一玛继宗

名医

淮安著名中医杨子谦

名医

百岁名中医汪济良

名医

下关名中医江杏农

名医

探访一代名医谭济安

名医

江淮名医章湘侯

名医

刘鹗行医生涯及医学著作

淮安老字号——何氏药堂

“仁寿堂”及何楚侯的慈善事业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民间天使

老中医的传说

赵长顺作品:

河下风情

河下古镇的中药味

遇见“淮顺堂”

河下挑水工

卖大头菜的河下人

花巷里的绒花

估衣街里去淘衣

“云片糕”为乾隆解了难

“来碗豆腐脑……”

刚脐子、薄脆子和羌饼

红烧杂鱼

茶巷里的查二爷

二驼子烧饼店

玳瑁鱼巷

状元楼说书人

绳巷

酒楼

其他

叶德均:从歌谣看淮安旧时婚俗

这条老街,你走过吗?

走近作者

赵长顺,年出生于江苏淮安,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淮安市淮安区作协副主席、淮安区*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供职于淮安市淮安区民*局。

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以散文创作为主。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中国社会报》、《农民日报》、《中国旅游报》、《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伊犁河》、《雨花》、《青春》等报刊发表散文作品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在全国、省市征文中获奖,并为有关媒体转载,60多篇作品被收入相关文集。年出版散文集《为你点亮一盏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年出版散文集《爱的记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年出版散文集《味道——古镇河下风情录》(中国文史出版社)等。

赵长顺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下风情中药铺子里的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