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好像总有那么几种花,是看不厌、拍不腻的。春日里如樱花海棠,还有就是最近这一波红花石蒜。
说来也很有意思,每年网友找我问的最多的,来回也是这几种——春天的桃李梨杏樱海棠,秋天的红花石蒜。
我是没什么耐心的人。同样的问题被一遍遍问得多了,总有些懒得回答,恨不得全复制粘贴才好。这心态差可比拟某些歌手,每每上台,总被要求唱同一首代表作,旁人听着舒服,自己却厌烦的。可要拒绝或无视吧,又很过意不去,矛盾的心态……唔,第一次推文就给你们说这样的牢骚,会不会不太好?
哎呀管它呢,权且看花。
图中依次:,,,。几乎每年都拍(16年在国外),每年感觉都不一样。
红花石蒜是最正经不过的名字。大家平日里提及,还是「彼岸花」「曼珠沙华」的多。「保守植物学」(←这是我私下里对坚持科学真理而坚决杜绝艺术加工的科普朋友们的称呼)多对这两个名字持嗤之以鼻态度,认为太矫情太滥情……但没办法???♀????♀????♀?,你我不得不承认就风雅程度而言,它们确实比「石蒜」要好多了。
我本来就喜欢石蒜。当年身边也有导师是研究这个,故接触的机会也多些。之前写《节气手帖》的时候特地研究了一下,才知道无论「曼珠沙华」还是「彼岸花」,其实都是源自日本的说法,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的。不信你去googlejapan上查,人家其实将前因后果介绍得很清楚:
日本文化中久有「彼岸(ひがん)」一词,可能是源自佛教的说法。此生为此岸,往生后即为彼岸。
日文中,将春分、秋分的前后一周分别称为「春彼岸」与「秋彼岸」。有点类似国内清明节的意思。
红花石蒜的花期,不偏不倚正逢「秋彼岸」,索性就叫了这个名字。
当然,它的外形,习性,无一不是「彼岸花」之名的神助攻,等会我们展开谈。
至于「曼珠沙华」,也是源自佛经的说法。但这就很语焉模糊,只知道《法华经》里有轻飘飘一句,
「云何曼珠沙华?赤团华。」
——不知怎么就被日本人民对应到红花石蒜身上了。
不过你看它辐射状的花冠,赤红颜色,倒也很符合「赤团华」该有的样子。
反正这里面有个问题是要澄清的:中国古代基本就没怎么把石蒜当一回事过。想想也很好理解——它身为低贱草本,没有香气,花期短,还专开在阴暗见不得人的地方,比如坟地或是阴翳山林……怎么看都很晦气。
几个中文别名非常说明问题:
*蒜
蟑螂花
无义草
不义花
平地一声雷
……
你从这些花名上看中日审美的区别,可以说是非常明显了。同样是花叶不相见,在日本看来是彼岸轮回的象征,在中国人看来却是无情无义的。同样是有*,在日本就成为守护先祖坟墓的使者,在中国就是不可亲近的。
所以植物本身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但我们如今说的这一套渊源典故,与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半毛钱关系。其实在日本,石蒜也并不算是特别历史悠久的花卉——我没记错的话,应是在江户时代才渐渐流行起来。虽然也有人推测《万叶集》里说的「壱師花」就是它,但到底没个定论,至少我读《枕草子》《源氏物语》之类,就并不曾见到有提及石蒜的。
对了,早年的日本人也并不很把石蒜之美当一回事。他们广泛种植,乃是因为石蒜有*,稻田周围种一圈,可有效防止虫鼠从地下潜入,为害谷物。据说饥荒年代,就连石蒜的根茎也被挖出来食用——有*?不是问题,*素是水溶性的,流水漂洗干净,一样可以吃。
印象里唯一足以给红花石蒜抬高身价的,大约是唐朝女诗人薛涛为它写过一首诗。那时候它还叫「金灯花」——正红色,光艳如金灯,算是少有的正面评价。
但无论这名字还是这诗,几乎都无人知晓。可见仍不算是喜闻乐见的。
确实一般都长在林下阴处。有种说法是坟头的土最适合它……
红花石蒜在国内流行开,我个人觉得跟「非主流」大约是同一批次的事情。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21世纪初的中国互联网,和我一样稍微有点年岁的人应该都会被唤起记忆,想起那是怎样一个流行颓废阴郁之美的年代……彼岸花的传说背景,实在很符合当时的审美趋势。
还是那几年,王菲出了新歌叫《彼岸花》,安妮宝贝也出了新书叫《彼岸花》。一时间文艺青年们都在津津乐道,所谓时势造英雄,此花不红,天理难容。
多说一句:其实她二位的「彼岸花」,跟红花石蒜应该是没有关系的。一个抽象概念而已。
最后我知道肯定有人问:
「那么,在哪里可以看到大片的红花石蒜呢?」
其实江浙沪都常见。杭州的植物园,西湖三潭印月一带。南京的植物园,明孝陵,玄武湖。上海的两个植物园(上植辰山植物园)和佘山都有,但数量就没有那么多。不知道这几年有没有变化。
明天就是秋分,今年的花事也快完了。想寻花的朋友们,中秋假期可能是你们最后的机会了~
最后的最后
是的这个号终于开始发长图文了……距离第一次被人说「你可以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