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是我国本土植物,在宋朝赵蕃的诗作《三月十七日以檄出行赈贷旬日而复反自州门至》就可见石蒜的身影。原文如下:
参*出郭匪幽寻,使者移文播德音。
石蒜榆皮那得饱,刀耕火种岂能任。
义仓*尔因饥发,赈历兹焉遣吏临。
比屋故知难户晓,分行聊得尽吾心。
红花石蒜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依靠生命力顽强的石蒜榆皮来充饥。石蒜非蒜,有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总是会想到吃。不过石蒜不能入口,虽然入口不至于致命,但绝对回让你上吐下泻没得说。于是老一辈人对石蒜心存芥蒂,称其为“打破碗花”。
也叫打破碗花的红花石蒜。能在饥饿的年代用来充饥,与石蒜的广泛分布和顽强的生命力是分不开的。石蒜对于土壤一点都不挑剔:有肥沃的最好,在贫瘠的土壤甚至坟地乱石堆那样的地方也都能生长。石蒜对于水分也不挑剔:它喜欢湿润,但也耐干旱。在自然状态下的红花石蒜,会在夏末秋初生出花薹[tái],在花薹顶端开出伞型的红色花序,吸引昆虫来授粉(我在路边就曾见到两只漂亮的蝴蝶,在帮助授粉,可惜没有拍到。)
红花石蒜的伞形花序。授粉之后,红花石蒜会结出果实,在果实里面会有带着薄翅一般膜状种皮的种子,这时它就可以乘风飞翔,寻找适宜的地方,生根发芽,来扩大自己的种族了。
结果的红花石蒜。红花石蒜虽然不是蒜,但是它和蒜一样都有近球形的鳞茎。石蒜的鳞茎则可以长出众多小球茎,扩大自己的势力。即使在人类开垦荒地,砍伐树木,建造适合自己种植作物的良田时,哪怕石蒜的原始生境被破坏时,它也没有绝迹,反倒依靠人的农业行为变得越发常见。人类砍伐树木,将林地的土壤破碎平整,石蒜的鳞茎虽然也被打碎。但鳞茎有极强的再生能力,碎片可以在土壤中发育成小球茎。人类开垦荒地,祛除了石蒜的竞争者,石蒜自然会在新开垦的天地里生长。不过人类不会让石蒜在田地里肆意繁殖,挖出的鳞茎丢弃在田埂或者是田地周围,石蒜便可以放肆生长。人类建造的沟渠,还会将石蒜的小鳞茎随水冲走。于是只要有人的地方,石蒜都会成片生长。正因它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可能这就是红花石蒜又被称为蟑螂花的原因吧!
路边的红花石蒜。石蒜还有着夏天装死、天凉开花的特点。当秋冬上层的树叶落下,阳光可以透过树梢、树枝、照到原本阴暗的林下,石蒜就是这样,依靠着冬日的阳光来积攒养分。到了夏日,林荫遮蔽,它只有通过装死来节省消耗。到了秋季百花凋零的时候,石蒜开花啦!这样他躲开了夏日其他花朵对传粉者的竞争。从而保证自己可以自然授粉。多么聪明的选择呀!
还是花骨朵的石蒜来个石蒜老中青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