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每年8月22日到24日之间视太阳到达*经°时为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也可理解为“出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不时有秋雨降临。处暑之后,秋意渐浓,也正是人们迎秋赏景、农忙收割的好时节。
中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暑后,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农作物成熟收割。
一、处暑风物
1/巧云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时至处暑,暑气消散,天上的云彩疏散自如,不似盛夏时浓云滚滚。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此时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时节。
2/彼岸花
又叫石蒜、曼珠沙华,秋风起时,田间小路与河边土堤上彼岸花就红了。彼岸花“见叶不见花,见花不见叶”,花期一到花茎就会突然冒出来,不等长叶子,花就开了,花谢之后,叶子才慢慢抽出来,直到第二年春天枯萎,花叶永不相见。
3/棉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在广大植棉区,处暑正是摘棉桃的好时节。
4/石榴
处暑时令水果,营养丰富,酸甜多汁。
5/秋雨
宋代仇远《处暑后风雨》:“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随着一场场秋雨的来临逐渐降低。
二、处暑习俗
1/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2/吃鸭子
江浙一带流行处暑时节吃鸭子,民间素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说法。鸭子味甘性凉,煲汤吃可解暑气,也可贴补秋膘。做法多样,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每家做好鸭子或买熟食回来后,除了自己食用,还不忘与亲戚邻里分享。大家相信,这样就能“无病各家”了。
3/吃龙眼
福建盛产龙眼,当地有处暑时节吃龙眼的习俗。龙眼性温,据说有滋补气血的功效,可以剥了皮直接吃,也可以佐粥或温饮。
4/煎药茶
处暑还有煎药茶的习俗。处暑期间,家家户户都有煎凉茶的习惯,大家会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5/秋游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三、处暑养生
1/宜早睡早起
《*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阳气收敛,天气清肃,为顺应自然,人们应当早睡早起。
2/宜春捂秋冻
处暑是天气变化的节点,气候由伏天的闷热转向秋季的干燥。经过一个炎夏的消耗,人的体力、精神也处于较为疲怠的状态,容易乏力、生病。此时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肌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但要注意的是,“秋冻”并不是“遇冷少穿衣”。当天气骤然变冷时,也应适当地增衣,以凉而不寒为宜。
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百合、山药、莲子、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3/宜多酸少辛
秋天要尽量少吃葱、姜、烧烤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石榴、雪梨、山楂、番茄、乌梅等。民谚“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酸梅汤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初秋进补,强调“补而不峻”,可食用一些润而不腻之品,如莲藕、百合、山药、柿子、芡实、莲子、*鳝等。
4/宜调节情绪
入秋天人的心情容易低落,可以参加一些郊游或者登山等活动,登高望远,有助于缓解悲忧的情绪。
四、处暑食单
1/石榴汁
材料:石榴、凉白开、蜂蜜
做法:石榴剥皮取出果粒,果粒放入榨汁机,加适量清水搅打成汁,加适量蜂蜜调味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收敛止泻。
2/雪梨百合老鸭汤
材料:雪梨、百合、鸭、红枣、盐
做法:红枣洗净备用;百合提前用水泡发,鸭切块焯水捞出备用;锅烧红,不放油,将鸭块放入锅中炒,将表面水分炒干;将鸭块倒入炖锅,放入适量水,炖一个小时;雪梨洗净去皮切块,与红枣、百合一起放入锅中,继续与鸭肉炖煮,两小时后出锅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3/酸梅汤
材料:乌梅20克、山楂15克、甘草6克、冰糖适量、桂花少许
做法:乌梅、山楂、甘草冲洗干净,浸泡30分钟,再次仔细冲净备用;将洗好的乌梅、山楂和甘草入煮锅,加入适量的清水;火煮开后转小火,盖上盖子焖煮30分钟;加冰糖适量再煮10分钟即可关火;汤水晾凉后,撒上桂花即可;加适量洛神花、陈皮、桂花等等,汤色会更加浓郁。
功效:清热解暑,开胃健脾。